70年前的旧胶卷 还原一段南京解放史

发布时间:2020-03-11 14:36 来源:红色在线

邹健东采访华北军事演习留影(1981年)

镜头F3.5,拍摄时光圈8,速度1/100秒,日本富士牌盘装的胶卷。1949年4月,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四军老战士邹健东,用这只在豫东战役中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老式莱卡小型照相机,记录下了南京解放前后的一段历史。

据邹健东的儿子邹毅所述,邹健东自1930年起便一直在广东梅州的一家摄影馆做学徒,直到1938年正式参加新四军,有着长期的专业摄影经验。参军后,以当时的条件,摄影记者是无法拥有属于自己的相机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邹健东都用自己的眼睛当快门,用脑袋记录成像。他曾说:“虽然没有照相机,但是看到好的场景,感动人的场面和人物,我的脑子就是一部长备不懈的照相机,一切都印在了脑海里。”

那个年代的进步书籍以及报刊,都是纯文字内容,邹健东认为,如果能配上图片新闻,这种宣传方式将对人民群众有更加直接的鼓动和教育作用,更能激起大家的反帝、反蒋热情。

1946年,邹健东分到一台折叠的120相机。那时候,拍摄条件仍然艰难,一场战役最多只能用两卷胶卷,而一卷只有16张。

到了1949年,在渡江战役之前,他终于拥有了一台莱卡小型相机,还得到了充裕的胶卷。邹健东大展身手,用大量、丰富的相片记录下了南京解放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这些照片,在当时鼓励着人民群众,也让今天的我们铭记当年的历史。

带着颗粒感的老照片,将我们的目光带回到了70年前。

渡江战役前夕 历史再现

各军部前往长江北岸

1946年7月,国民党破坏了停战协定,导致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根据形势渐渐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到了1949年1月,已经连续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淮海战役结束后,军各部按照《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预备命令》的要求,从1949年2月下旬开始分路南下,向长江北岸预定位置集结。主力部队之一的第三野战军,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和学习,战斗力得到了加强,当时所到之处的人民都极力爱护支援,使得部队士气高昂,兵强马壮。这支精神气十足的队伍信心满满地向长江北岸进军了。

侦察敌情

3月初到4月初,各部队在长江北岸先后集结到位,开始了一个多月时间的渡江作战准备工作:侦查国民党军的防御部署、长江水情、两岸地形等情势,并开展了以强渡江河和水网稻田地作战为主要内容的战术、技术训练。各部队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都守在自己突击地段仔细地观察南岸国民党的工事和动态,以及敌舰活动规律等情况。

培训水手

知己知彼,还需东风。各级党政机关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做支援工作,邹毅回忆父亲的描述说,当时,那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何况,解放军部队纪律严明,爱护群众,更是得到了老百姓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支持。很快,便筹集到了各型木船9400多只,船工一万多名,临时民工甚至达到300万人。

当地群众既出船、也出人,还与士兵在大江之上进行划船、掌舵、升降风帆等专业操练,最终保证每个排每个班都有熟悉水性可以操练船只的战士,当然,最主要的摆渡人还是当地的船工。到了渡江之前,船工和部队人员一起检查每一只船的质量和抗击风浪能力,做到万事俱备。老百姓满心激动,大家伙儿都感到十分兴奋和自豪,献出了真实的助力和最纯洁无私的奉献精神。

炮火漫天之中 真情无处不在

渡江的好时机到了

1949年4月20日傍晚,扬子江上风平浪静,渡江的好时机来到了。炮兵部队向对岸敌人的江防工事展开猛烈的攻击。一艘艘木船开始过江。一生与风浪搏斗的船工们,用力划桨,运送部队南渡。当晚,便顺利占领了扬中。

解放军爱护树木

在扬中停留时,部队依着三大纪律八项规定的严明规定,做到不扰民,爱护群众,关心人民利益。当时,扬中很多房屋可以入住休息,可是解放军部队大多选择在周边的树林里休息,不去惊扰居民。4月21日,邹健东拍下了一张蕴含深意的照片:战士们为了保护环境,把军毯围捆在树上防止军马吃树皮。这张看似简单随意的照片,体现了人民解放军遵守纪律的自觉。对一草一木都爱护有加,何况人民群众呢?

我送亲人过大江

也是4月21日,部队接着又要从扬中渡向夹江南岸地区。船工们,不分男女老幼,都来操桨。当天下午,从邹健东的相机中诞生了那张著名的《我送亲人过大江》照片。照片中划船的女孩当时只有19岁,叫颜红英,那时,她的耳朵已经被敌人打到船舷和江面上的炮弹爆炸声震伤了,脸上也被弹片划破流满鲜血,可是她没有片刻的迟疑,动作熟练、背影坚毅、顶着炮火毫不畏惧,将战士们送到了南岸。因为这些骁勇善战的将士们,因为有着无数和颜红英一样的人民,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乡亲们为战士准备水

到了扬州,迎接战士们的是乡亲们一张张欢欣喜悦的笑脸,仿佛为一个喜庆的日子等候多时。妇女们守在部队经过的路途边上,主动准备了开水,让每一个有需要的战士可以解解渴。这完全是群众自发的,对战士们的帮助、爱护之情。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互相关心,拧成了一股劲。

一座“空城” 满是欢呼百姓

国民党匆忙逃离中留下的辎重

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还有南京的一战。然而到达南京的时候,国民党军已经全线撤离,公路上残留着一堆大炮、汽车,甚至皮箱、衣物。邹健东曾回忆说:“留下南京一座空城。”4月22日至4月23日,解放军抓住时机,歼灭了从南京南逃的国民党军。

解放军进入南京城

4月23日晚,解放军进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在挹江门,邹健东拍下了市民欢欣鼓舞的照片。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照片竟然是彩照。

解放军进入南京城

邹毅表示,这不是后期的修图,这些照片从未被发现,是前些年他在整理邹健东的遗物时,发现了这极具意义的历史记录。

女学生在战车上书写

彩色的相片中,人民的欢喜之情满满洋溢出来。群众热烈欢迎着人民解放军的到来,他们手举旗帜、打着横幅,南京的学生用粉笔在解放军的战车上书写着他们对解放的感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对和平的渴望。稚嫩的手,在坚硬的铁甲车皮上快速挥动,解放军在笑,人民也在笑。

翻天覆地的历史变革

“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横幅被挂起

当时的南京,隐藏着许多地下党成员。解放军到达城市中时,地下党已经动员了人民群众,将国民党“南京市政府”的牌子摘下来,并挂上“欢迎人民解放军”的横幅。

蒋介石的办公室保持着原样

国民党人去楼空,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驻扎进了总统府,气象焕然一新。邹健东曾说,当时门外不断有人来来往往,大家都在观看,好奇,热闹得仿佛在过春节。而门内纪律仍旧严明:解放军重机枪班战士学习着枪械知识、掌握武器性能,做好着保家卫国的准备;长廊中,战士们轮班站岗,保护着文物,那间蒋介石曾经使用的办公室,也无人破坏,保持着原样。

解放后的南京物价稳定

国民党时期,南京物价紊乱,大米一天之内甚至能涨价好几次,在这座水深火热的城市中,人心惶惶。4月23日之后,物价稳定了,人民的心也安定了下来。银行门口不再是提着成捆钞票都买不到东西的人,每个人的精神都放松下来,期待着幸福生活的来临。

展望新的明天

南京解放,蒋家王朝覆灭,新的时代开始了。站在今天的视角往回看,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旧的昨天过去了,新的明天将是自强、繁荣、昌盛的。然而这轰轰烈烈的历史变革,在当时的南京城里,一切又是那么的自然……(文/辛德宣 图/邹健东摄 邹毅提供)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