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的《军旅人生》栏目报道了百岁老红军秦华礼的故事。
这位老人19岁参加红军,是战争年代少有的通讯人才,出任红四方面军军部无线电台台长。
新中国成立后,秦华礼依旧坚守在邮电通讯战线,担任了南京邮电学院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为国家培养了十多万名优秀通信人才。
秦华礼
革命征程,永不消失的电波
1932年,红军入川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秦华礼的家乡——四川省通江县。出生于20世纪初的秦华礼是个苦孩子,从小帮人放羊喂猪,想吃上一餐饱饭都是一件奢侈的事。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因为这一句话,秦华礼在母亲的支持下报名参加了游击队,走上了革命道路。1933年7月,秦华礼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快速成长。
1935年9月,根据组织上的安排,秦华礼被选送到长征中的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多年后,秦华礼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形容这所学校:“没有固定场所,没有纸笔,没有文字教材,就是个‘三无学校’。”
秦华礼从军照(资料图)
但正是从这个“三无学校”开始,秦华礼的一生与通信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哪里都能算得上教室。学校一共140多人,大都是普通的红军战士,秦华礼这个小排长,就变成了实际的“校长”,负责组织大家学习。
对红军战士来说,最困难的还是英语单词的学习,而发电报必须懂英文。为了带领大家完成学习任务,秦华礼把两人编成一个小组,一个打英语符号,一个用中文回答。
于是,在长征的路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无论是草原上、树林里,无论是行军、休息时,战士们总是两人一组在学习,嘴里不时发出滴滴嗒嗒的声音。
由于前方急需报务员,秦华礼这批学员经过8个月的速成,提前毕业,奔赴战场。
桃李天下,南邮的首任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秦华礼任129师电台台长,跟随刘伯承转战太行山区。1940年百团大战时,秦华礼守着电台,八天八夜没合眼。因为发报及时,秦基伟将军奖励他一条毛毯,那可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至今被秦华礼收藏在家中。
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任命书
解放战争时期,秦华礼先后跟随部队参加了保卫延安、上党战役、吕梁战役等,屡立战功。
新中国成立后,秦华礼转业到地方工作。1958年,他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任命书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签发。
成立之初的南邮,缺房子、缺设备、缺教师、缺干部。秦华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参加建校劳动
“学校总要上课啊!”经历过长征的秦华礼最难得的就是那份百折不挠的精神。他和学校师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从北邮争取到了50多名毕业生来南邮任教;从企业“求得”一批工程师,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因为秦华礼和南邮人的不断开拓,学校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通信线路本科专业,设立了一批邮电通信发展急需的专业,并提供了许多关键技术。
1959年9月,秦华礼在学员开学典礼上作动员报告
从初创时期的学院到如今综合性的大学,秦华礼为南邮作出了奠基性、开拓性的贡献,使其有“IT英才的摇篮”之美誉。
战友情深,雨花台的意外“重逢”
2019年7月,朋友圈的一则短视频感动了无数人: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着军装,被搀扶着走向英烈晋夫的遗像。
这位老人,正是秦华礼,而晋夫烈士是他的战友。
当年,晋夫担任八路军决死一纵队通讯科长时,秦华礼是通讯科电台中队长。这对年轻的战友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
在秦华礼的记忆中,晋夫非常亲切,也很热情。两人几乎天天见面,三四年的时间里,住在一个院里,一起打球,一起吃饭。
秦华礼由女儿秦志红搀扶着,“看望”晋夫
秦华礼常常通宵收发电报,需要用香烟驱赶瞌睡。但当时条件艰苦,香烟很难找到。每次战斗缴获的香烟,晋夫都会首先想到给秦华礼,甚至还将一把缴获来的勃朗宁手枪分配给他防身。
后来因为工作变动,秦华礼和晋夫分开了。解放战争时期,秦华礼听说晋夫牺牲在解放太原的战役里,并不知道战友被押解至南京,在雨花台就义。
1958年,秦华礼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意外地与晋夫“重逢”。秦华礼看到晋夫的照片,既激动又悲痛,上前深深鞠了一躬。
这次,秦华礼在家人陪同下专门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就是为了看望他曾经的战友、雨花英烈晋夫。
参考资料: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记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
现代快报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