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大片国土在短短数日内沦陷。
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的浪潮日益高涨。
11月27日,国民党政府前聚集了万余名请愿学生,蒋介石被迫写下承诺抗日的手谕。
抗日救国,烽火在南京点燃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党政府对外采取卖国投降的不抵抗政策,对内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激起全国人民的怒潮。
南京作为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自然成为全国人民抗日反蒋斗争的前哨阵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迅速发表通电和宣言,提出全国同胞应“卧薪尝胆”,“民族存亡,在此一举”。各大、中学校陆续罢课,宣传抗日。
眼看人民抗日运动迅速兴起,许多国民党员也参与其中,为控制局势,蒋介石于9月22日上午借用中央大学礼堂,紧急召开了南京市国民党员大会。然而,蒋介石“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的言论,并没有控制住人们要求出兵抗日的呼声。
两天后,南京成立了首都各界抗日救国会。三天后,全市73所学校的代表在南京女中成立首都学生抗日救国会……
9月28日,三千多名大学生冒着大雨,聚集到国民党政府门口请愿。阵阵口号声中,蒋介石硬着头皮走了出来,假惺惺地保证政府必以全力抵抗。
“九一八”事变后,各地学生汇集南京要求抗日。图为学生请愿,要求对日宣战。
为了转移学生们的斗争目标,国民党企图利用军训控制学生运动。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何浩若在国民党的指示下,以“左派教授”的身份,向学生表示游行请愿没有作用,应该在政府派人来进行军训前,自行组团练习爬山、野营和一些基本动作。
一时间,学校里出现了众多“十人团”“义勇军”,运动趋于平静。
警钟长鸣,持续一天的请愿
国民党的谎言并不能蒙蔽所有人的双眼,中央大学党支部识破其“军训”诡计,继续悄悄发展党的组织力量,掌握运动的领导权。
11月10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面对请愿的学生,蒋介石仍是一片陈词滥调,一边要学生不要荒废学业,以学力救国,一边称自己已“决心北上,竭尽职责,效命党国”。
为揭露蒋介石的伪装,中共南京市委决定举行一次“送蒋北上”运动,迫使蒋介石答复何时出兵抗日。由中央大学抗日会出面,分头到全市各大中学校宣传,同时公开邀请沪杭两地学生,共同参加“送蒋北上”。
报纸关于教育界活动的报道
11月25日晚上,来自各地的大中学生到达南京,人数多达两万人。上海抗日团体中华警钟会还带来一口大钟,当晚便悬挂在国民党政府门口,钟前竖了两幅白布大标语,一幅上书:“唤起民众,共赴国难,督促政府,立即出兵”,另一幅上书“中华警钟会”五字。
为分化学生的力量,蒋介石26日上午在中央军校礼堂接见了来京的中学生代表。一如既往的空话难以说服大家,许多学生溜了出来,重回到国民党政府门口的请愿队伍中。
国民党政府大门内外聚集着上万名学生,众人喊起抗日爱国的口号,警钟会会员们也轮流敲击大钟。南京各界抗日团队送来了开水、馒头和烧饼,慰问爱国学生。
11月底的南京,天气已渐渐转凉,加上连绵的细雨,夜格外的漫长。
蒋介石会见学生代表
在学生站立一天一夜后,27日中午,蒋介石身穿长袍,缓缓走了出来。声声追问中,蒋介石承诺“三日之内不出兵收复失地,杀我蒋某的头以谢国人”。
学生们仍不依不饶,要求蒋留下字据。蒋介石气得脸色铁青,借口到办公室写手谕后,再也不敢露面。
“亲爱的各大学诸生来京请愿,激于爱国热忱,深为欣慰。本主席效忠党国,早具决心。对于诸生请愿,自可接受。对于军事外交诸问题,已派张教育长说明,当皆了解。望诸生转告各同学,安心求学,拥护政府,各尽天职。此谕。”
蒋介石的手谕中并没有提到三日出兵抗日,学生们心知上了当,也由此开始打破了对国民党政府的种种幻想。
此后,尽管南京国民党政府明令禁止结队到南京请愿,来自各地的学生代表团仍陆续赶来,抗日爱国运动未曾停止。
参考资料:《江苏革命史料选辑第1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