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末期,蒋介石的军事主力基本被消灭殆尽,战争的发展对国民党政权极度不利。
1948年12月24日,蒋介石任命其亲信陈诚出任台湾省主席,秘密实施撤退计划。首都被服厂隶属于国民党联勤总部,被国民党列入搬迁计划。被服厂工人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始了护厂反搬迁的斗争。
几番僵持,机器成无用空壳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先遣人员到达南京,接管了汪伪国民政府的陆军被服厂,改组为联勤总部首都被服厂(后改名为“首都被服实验厂”)。
等到次年5月时,被服厂已拥有7个车间,1000余名正式职工,800余名临时工,成为国民党重要的军需工厂。
1948年下半年,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节节败退。很快,被服厂内就有传闻将全体迁至台湾。12月,搬迁提上了日程,厂方要求每个工人填写自愿搬迁书,统一搬迁到福建漳州。
被服厂徽章
当时,被服厂内已成立了两个中共党支部,在南京解放前夕,为集中力量迎接战争的胜利,这两个支部合为一个支部,程立富为书记。得到搬迁消息后,程立富第一时间将信息报告上级党组织。中共南京市委与被服厂党支部根据对时局的研究和分析,决定组织工人开展反对工厂搬迁的斗争。
党支部领导下的“兄弟会”与“姐妹会”成员,分别去做普通工人的思想工作。很快,工人们呼声一片:“我们在南京生活惯了,去漳州做什么?”
见工人不肯搬迁,厂方便改变计策,坚持让工人把机器拆卸搬走。“机器是我们的铁饭碗,他们把机器搬走,就夺了我们的饭碗,千万不能让他们搬走。”在支部成员的宣传下,工人们再度齐心反对。
厂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许诺工人拆卸机器后发遣散费。而工人们则坚决要求先给遣散费,再拆卸机器。
几番僵持之下,为防止敌人气急败坏给大家造成无谓的损失,党支部研究决定改变硬碰硬的做法。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工人们同意了厂方拆除机器的要求,但在拆除时悄悄把主要零部件破坏或者拆下带走。
这样一来,机器只剩下无用的外壳,敌人即使搬走也无法生产使用。
自筹机器,8万套军服被滞留
1949年初,首都被服厂被解散了,不肯搬的工人们生活日益窘迫。
此时,留守南京的国民党南京卫戍司令部急需8万套军服,要承包商在两个月内完成。时间紧迫,承包商为找不到缝制工而发愁。
中共南京市地下党组织获悉这一情况后,觉得承接这一批军服加工任务,既可以把工人组织起来,解决生计问题,更可以拖延国民党这批军服的生产。
于是,程立富等人出面洽谈,达成协议后,党支部发动工人们筹集资金买机器。很快,工人们带上自己的四百台机器搬进位于三牌楼的工厂。
承包商急于交货,答应了党支部的种种要求:每台机器要付机器费,每做出来十套衣服要另付加工费,用大米代替疯狂贬值的金圆券……
为不让这些军装被敌人运走,党支部组织工人巧妙斗争。工人们表面上是在机器前勤奋工作,实则暗地怠工应付承包商。各道工序都在设法拖延,做成的衣服不是无袖就是无扣,衣服不成件、不配套,就没法打包运走。
被服厂的护厂英雄和生产支前模范合影
4月22日夜,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前夕,党支部考虑到国民党反动派很可能对工厂进行破坏,成立了护厂队。
第二天晚上,程立富带着几名纠察队员站岗,远远看见有几个人向工厂走来。几番试探,程立富看出这几个自称“解放军先遣部队”的人实为国民党特务,企图混进工厂搞破坏,便带领工人把他们轰走。
不久,国民党特务在与厂相邻的仓库放起了火,企图制造混乱,趁机溜进工厂进行破坏。工人们分成两路,一路迅速灭火,一路严守工厂。特务以为工人们都去灭火了,又蹑手蹑脚地向工厂走来。纠察队员向空中放了一枪,特务便被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就这样,被服厂的护厂斗争取得了胜利。而那8万套军服,全都交给了解放军,以迎接南京解放。
参考资料:《南京革命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