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陈君起:痩梅虽老,犹鲜艳耐寒

发布时间:2020-01-0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07年底,南京城南一所新式小学内,来了一名姓陈的女先生——那个年代,女教员还属于凤毛麟角。

陈先生年纪不大,22岁,容貌清秀,乌黑的长发被高高挽起,时常穿着过膝的大襟长衫。她成熟稳重,对学生尽职尽责,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一片。

陈先生有个豪气的名字——君起,也有着男儿般的果敢与坚毅,如她喜爱的梅花那样。

在世俗目光中,陈先生未婚独居,是个标新立异的新潮女子,她却并不在意。课余时间,她喜欢读《史记》,读《申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在新思想的熏陶下,1924年,陈君起从新女性成长为革命者,投身妇女运动。

1924年,陈君起在南京

两次出走,封建家庭里的新女性

陈君起原名陈墨云,又名陈振。1885年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南翔镇(现属于上海市)一户豪绅家庭。因为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陈君起毅然出走。

1904年,在堂姐帮助下,陈君起进入了上海务本女子学校读书。那时,上海新思想、新文化活跃,陈君起接受到了最新的资讯和先进的思想,拥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性别意识。毕业后,陈君起来到南京,当上了女先生。

她白天在讲台上授课,晚上端坐案前,批改作业、读书看报,自食其力,日子充实。

在小学任教时的陈君起

只是,1908年,陈君起与曾科进经自由恋爱后结婚,再次走进封建樊笼。曾家是个大家庭,曾科进的继母蛮横而专制,企图以“三从四德”约束陈君起,阻止其出去教书。而曾科进表面上追求自由、民主,骨子里仍封建守旧,与陈君起的“新思想”并不相容。

矛盾最后爆发于1913年的一个冬日。那天,陈君起4岁的女儿生了重病,奄奄一息,婆婆强行将孩子从陈君起怀中夺走,扔在冰天雪地的院内。当陈君起从昏迷中醒来时,孩子已没了呼吸。

陈君起带着儿子和2个养女,再次从封建家庭出走。尽管生活拮据,她依然关心时事,坚持订阅《申报》,透过这一窗口了解外面的世界。

陈君起和儿女们

居安里20号,暗夜里的红色驻地

南京居安里,因清代名士朱安斋居此,周边地区得名朱安里。相传这里从未发生过偷盗之事,人们居而安之,又称居安里。

1922年,陈君起的儿子曾鼎乾考入东南大学附属小学,陈君起便带着孩子搬来居安里20号——一户单门独院的民宅。陈君起没想到,这里会成为中共南京地委机关驻地之一。

当时,陈君起时常到学校拜访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也由此,结识了共产党员谢远定、共青团员宛希严等。在他们的指导下,陈君起认真阅读《新青年》《向导》等马克思主义刊物,思想进一步升华。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陈君起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年底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家,成了秘密的中共南京地委的机关和通讯、联络地点。

居安里20号

在曾鼎乾的记忆里,斯文的恽先生(恽代英)、个子高的萧先生(萧楚女)都来过自己的家。大人在房间里开会时,他就在院子里看书、玩耍,看到生人就喊一声,打掩护。母亲陈君起不仅给他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还会让他送信、传递消息。

陈君起投身革命斗争的洪流,为妇女解放而奋斗。她是南京妇女问题研究会的负责人,发动妇女踊跃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自由民主。和记洋行罢工斗争中,她积极参加募捐,管理账目。

尽管忙得废寝忘食,居安里20号的家总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陈君起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教化孩子的言行举止,希望孩子“做一个有用的人”。

两度被捕,“痩梅虽老,犹鲜艳耐寒”

居安里20号的宁静,在1926年的秋天被打破。

这年10月4日,一批武装警察闯进陈家,以“革命党”的罪名逮捕了陈君起。原来,军阀孙传芳在一份国民党员名册中发现了陈君起的名字。

被捕后,陈君起恪守党的纪律,始终以家庭妇女自称。她寄意丹青,坚持作画。在一幅梅花图上,她提笔写下“痩梅虽老,犹鲜艳耐寒”,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

陈君起在狱中所绘梅花图

十四五岁的曾鼎乾有着成人般的冷静沉着,不仅在母亲被捕时出门报信,还借狱中探望的时候悄悄替母亲传递消息。1927年1月初,陈君起经党组织等营救获释,被派往南昌、武汉工作。3月底,南京光复,陈君起又被派回南京。

谁曾想,金陵城风云突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暴露出叛变革命的真面目。1927年4月10日深夜,陈君起等10名中共党员被捕——此时,她刚回南京十来天,只匆匆与儿子见过两面。

“我又被捕了,这次我不会再出狱了。”陈君起在狱中设法给儿子曾鼎乾写信,暗示他销毁家中保存的党的文件,并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还很幼稚”。信的最后,母亲陈君起写道:“你自己要慎重,不多嘱。”

陈君起等10名共产党人牺牲了,遗体被运到通济门外九龙桥边,投入秦淮河中。“四一〇”反革命事件,是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受的第一次大破坏。

1981年,曾鼎乾回到居安里20号

时光荏苒,曾鼎乾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成为一名石油地质科学家。陈君起战斗过的居安里20号又建起了民居,百姓安居乐业。

秦淮河水悠悠流淌,人们不会忘记烈士的坚贞与奉献。

参考资料:

《南京党史资料》

《雨花魂》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