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金库主任 “穿金戴银”上战场

发布时间:2020-01-1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1年,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需供给,新四军在盐城设立了直属军部的“财政经济部”,并成立“江淮银行”,两者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江淮银行共发行了3套纸币,共计400万元。这些钱币在抗日战争中有力保证了根据地经济繁荣和人民利益,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抗币”。

图为1941年发行的江淮银行币(新四军纪念馆供图)

1941年7月,由于日本扫荡,江淮银行被迫转移,部分作为储备基金的银元、金条由工作人员随身携带。

转移途中,一位年仅20岁的年轻女战士,“穿金戴银”,冒着炮火,穿越硝烟,力保金库分毫不损。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名叫陈克秋的女战士,定居于南京。当人们说起江淮银行时,总是绕不过她的传奇故事。

“姐妹花”翻墙参军打鬼子

1938年,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加剧,很多中国家庭的命运因之发生巨变。

在浙江乐清,有一个陈姓大户人家,一家9个小孩,其中6个女孩,陈克秋在女孩中排行老四。

她和三姐陈洛涟走得最近,家人常说两人一粒米也要分两半吃。

由于家庭条件优渥,陈克秋和陈洛涟都被父亲送到温州少有的新式学校念书。

日本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进步学生的抗日活动普遍展开,陈氏两姐妹积极参与其中。

一天晚上,陈洛涟告诉妹妹:“我与几个同学要去皖南参加新四军。”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陈克秋大吃一惊,但她立刻说道:“我也要去!”

1938年临冬的一天,5个女孩子偷偷翻出学校的围墙。她们紧张地来到瓯江边,乘上一只去青田的小船。

微波逐浪,一路行船,一路歌唱: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陈克秋1938年在温州中学读书时的照片。就在这年,她穿着这身衣服去皖南投奔新四军,走上抗日报国的征程。陈克秋家人供图

除了找二姐要的20块银元,陈克秋身上还揣有一张新四军驻温州办事处的介绍信,因为她年纪最小,不易引起检查者的注意。

几个孩子的“大姐大”姚瑾春,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姚糜森的女儿。她曾在南京读过书,见过世面,比较老练,且会普通话。因此,路上但凡遇到检查,都由姚出面应付。

一路有惊无险,当年12月28日,5人行程数百里,终于抵达安徽泾县中村——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中队驻地,投身革命。

陈克秋的父亲得知消息后,心疼地说:“哪有女孩去出征!”因为担心有样学样,其他几个女儿被他相继送出留洋。

掌管新四军的“钱袋子”

参军后,陈克秋开始了军训生活,当时她的班长楚青,就是粟裕将军的夫人。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陈克秋被分到新四军云岭军部军需处学习财会,后被派到军教导总队队务处担任会计工作。姐姐陈洛涟则被留在教导总队总教室,不久她又被调往军参谋处。

江淮银行成立后,陈克秋调到银行工作,后被任命为财经部总金库主任。

当时,金库保管有“法币”“伪币”“抗币”,此外还有硬通货金条。转移时,纸币通常被打成包裹,分散由大家背着,金条则装在一件特制的小马甲里,由陈克秋全权保管。

江淮银行金库人员为保护金库内的金条,用米袋、被单自制的钱币袋(新四军纪念馆供图)

“马甲是由灰色粗布做的,看上去很普通,但里面暗藏数排小口袋,金条就分装在这些口袋里。”陈克秋回忆说。

淮海银行转移时,陈克秋把马甲穿在军装里面,24小时不离身。“部队那时候常常打地铺,不是睡稻草就是睡麦秆,我最渴望的就是能睡上门板,浑身轻松不少。”

有一次,敌人突袭,情况特别紧急。陈克秋跟着大家转身就跑,躲到海防团的船上,有惊无险地躲过一劫。

行李虽然丢了,但马甲牢牢地穿在身上,金条一根未少。

这件马甲,陈克秋一直穿了一年半,直至1943年春,部队稳定下来后才上交。陈克秋老人感慨地说,金条让她背的时候,没有任何手续,她上交的时候,也没有任何手续,完全凭着党性。

2001年4月,80岁的陈克秋参加江淮银行建立60周年研讨会。会上,她神秘地说:“你们知道江淮银行的金库在哪里吗?”然后指着胸口说,“就在这里!”

与会者愕然,这段传奇故事才逐渐为人所知。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