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啸”到“海笑”难忘《红红的雨花石》

发布时间:2020-01-14 00:05 来源:凤凰网江苏

“雨花纹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1946年夏天,郭沫若同志到梅园新村访晤周恩来后,感慨万端地在《南京印象》一书中如是写道。

如今,在当年周恩来会客室中间的圆桌上依然陈列着那碗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雨花石,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沉思,感叹不已。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设坛讲经,感动上天,遂落花如雨,化作遍地绚丽的石子,这便是雨花石。

雨花石产在雨花台。周恩来喜爱雨花石,更敬仰那些为革命捐躯的先烈。

在南京同国民党谈判之余,周恩来经常和邓颖超带领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到雨花台去凭吊烈士,每次都要亲手拣回一些雨花石,放在案前,寄托对革命烈士的情思。

“就让我变成‘海啸’扑向敌人吧”

20世纪60年代,著名作家海笑通过艺术创作,让石头“开口讲故事”。

海笑,原名杨忠,少时种种磨难,都沉淀为日后写作的素材和养分。

著名作家海笑

6岁那年,海笑与母亲、姐姐一齐被在外谋生的父亲从南通老家接到南京。

1937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南京,海笑跟随母亲从南京城又逃回了南通。

在那个战火纷飞、多灾多难的年代,日军侵略肆无忌惮、中国平民流离失所、故土家园残破颓败,这一切都让海笑的内心萌生执念,一定要参加抗日战争,报效祖国。

1940年,一支与众不同的抗日队伍来到海笑的家乡,海笑发现有一个女兵在看一本厚厚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后来我离家出走,参加革命,可以说和这本书不无关系。”海笑后来回忆道。

15岁的海笑在新四军姐姐的引导下投笔从戎,做了一个秘密的小情报员。后又在苏中四分区《江海报》做通联工作,还深入到地方部队、游击队参加反击日寇清乡的斗争中。1944年春天,他进入苏中公学学习。

在家乡黄海之滨坚持敌后抗战时,海笑想到,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祖国的半壁江山,中国人民在血与火中奋起反抗,这股怒潮正像大海在咆哮,那么,“就让我变成‘海啸’扑向敌人吧”。

于是,杨忠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海啸”,有时也写作“海哮”。

时隔30多年后,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并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他又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海笑”,意为“大海在微笑”。

此后,“海笑”这个笔名一直沿用下来。

“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艰苦的抗战岁月给海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觉得,和平年代的少年儿童也不应该忘记那段历史,便创作了长篇小说《红红的雨花石》。

故事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一个南京孩子小岗,在地下党孙大叔等指引下,踏着革命烈士的血迹,机智勇敢地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掩护真正抗日的革命力量,最后在同日寇的殊死战斗中,终于自觉地成为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

《红红的雨花石》是海笑以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战友为模特,仅用了半年多时间写出来的。1977年,《江苏文艺》连载了该小说,接着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红红的雨花石》不仅被改编成连环画在全国发行近10万册,还被江苏省话剧团改编成同名话剧参加全国儿童剧观摩演出,获优秀创作奖。

《红红的雨花石》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之后,又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在泥土之中。我愿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这是小说里常出现的一句话,也是同名电视连续剧主题歌的歌词,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童年难忘的回忆。

如今,梅园新村纪念馆人流不绝,那碗红红的雨花石静静地陈列在圆桌上,向观众讲述着革命故事。邓颖超曾说:“每当我看到这些雨花石,就会回想起无数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来。”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