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子后“重逢” 她遗憾没叫声“爸爸”

发布时间:2020-01-3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05年,清明时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一位老人站在父亲的肖像前,泪眼婆娑。

照片里的父亲戴着圆框眼镜,目光炯炯,依然年轻;女儿却已两鬓斑白,年近古稀。

这是父女俩相隔一个甲子的“重逢”。

1948年,雨花英烈黄叔雷牺牲,小女儿黄荷才12岁。

黄叔雷.jpg

黄叔雷

雨花英烈黄叔雷的女儿黄荷.jpg

雨花英烈黄叔雷女儿黄荷

为革命离家多年,父女俩相见不相识

黄叔雷又名黄震,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他的父亲是前清翰林,黄家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

年轻的黄叔雷曾在金陵大学就读,回乡后做航运生意。1937年,日寇的战火烧到了常熟,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黄叔雷毅然加入当地抗日先驱任天石领导的“民抗”队伍。

日伪“清乡”之后,黄叔雷随军撤进淮南地区,后任望江行署秘书。不久,党派黄叔雷到启东,任启东县司法科科长。

抗战胜利后,黄叔雷回了一次家——那是黄荷对父亲少有的印象。

当时黄荷还不到10岁,看见父亲却不敢相认。她对父亲的记忆来自照片,戴着眼镜,穿着考究。眼前的人却没戴眼镜,衣服也穿得不一样。

黄叔雷在金陵大学,身上所戴怀表现藏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jpg

黄叔雷在金陵大学,身上所戴怀表现藏于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黄荷心里只觉害怕,躲在母亲王德珍后面。两三天后,黄叔雷走了,黄荷依旧没敢叫一声“爸爸”,还因此被母亲批评了一顿。

“到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面了。所以现在我的印象,就是在小时候那一刻,看到他怎么走路,模模糊糊,也记得不是十分清楚。”黄荷回忆道。

1946年,黄叔雷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中共华中分局十地委社会部工作。1947年1月,由于叛徒出卖,黄叔雷被捕,王德珍与大女儿也被捕。

远隔一甲子的重逢

这一切,年幼时的黄荷都不知情。

以往家里来人,王德珍会把她支走。被捕前,也只告诉黄荷,她们上亲戚家串门,一个礼拜就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母亲和姐姐却迟迟不归。黄荷天天到码头上去等,一直等到码头上没了船才回家。

后来黄荷才知道,父母和姐姐先是被关押在上海,后又押至无锡监狱。因为家中花钱走门路,母亲和姐姐得以脱身,父亲黄叔雷却于1947年5月被解至南京,直至牺牲。

黄叔雷的革命烈士证明书.jpg

黄叔雷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解放后,黄荷先后在上海、北京求学,后带着母亲定居东北吉林。从母亲口中,黄荷渐渐知道了那些不平凡的年月。只是几十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黄荷一直不知道父亲的事迹在雨花台陈列。

2005年清明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打通了黄荷的电话,老人激动地表示,路途再远也要到雨花台来看看。

最大的遗憾是没叫声爸爸

和老人一起远道而来的,是黄叔雷烈士的4件遗物,也是黄荷母亲珍藏一生的宝贝——

一块黄叔雷戴过的法国产怀表,有些破旧,但仍显着精致;

三封黄叔雷的亲笔信,纸张发黄发脆,部分已经残缺不全。

黄叔雷写自狱中的信

信是黄叔雷在狱中写给妻子的,纸上密密麻麻,有的是红墨水,有的是蓝墨水,可见是在不同时间写的。

信中没有豪言壮语,黄叔雷像一个在他乡的游子,告知家人自己可能回来和可能不回来的原因,交代妻子如何维持好家庭生活。

字里行间,也有黄叔雷对党的赤胆忠心。“我的人生观已确定的了,在沪、锡都和你们谈过,无所谓的,一切看诸来日。”

对于家人的日后生活,黄叔雷在信中一一交代和安排。

“荷现在还是读书时期,但是到徐市去饿一顿饱一顿,我真是为小女孩担忧……她离开了你,不放心。”荷,即黄荷。

在父亲的肖像前,黄荷献上一篮鲜花,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久久凝视。泪眼蒙眬间,那个模糊的身影再次浮现。

黄荷说:“这是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连声父亲都没叫。”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