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掌柜” 三块银元背后的传奇

发布时间:2020-02-07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6年2月的一天,重庆市林森路的一处民宅有客人到访,这里是重庆大生公司的老板肖林的住处。

来人行色匆匆,见到肖林后直奔主题:“你迅速到南京接受党组织的新任务。”

“什么时候?”

“越快越好。”

除了商人这一表面身份,肖林还是位中共地下党员。

如期抵达南京后,他在梅园新村见到了周恩来,并被委以重任。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回南京,肖林也需要转移阵地。周恩来嘱咐道:“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你还是要继续从事地下经济工作,为党筹集更多的活动经费。”

微信截图_20200205171848_meitu_1.jpg

肖林

听党安排,“下海”经商

肖林对“下海”经商可谓轻车熟路。五年前,他便听从党组织指示,经营重庆大生公司,为党筹集活动经费。

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为了解决工作经费问题,决定建立党的“第三战线”,也就是经济战线。挑选具有经济才能、党性强的同志下海经商,为党筹措经费成了当务之急。

很快,1937年加入地下党,在重庆民生公司任职的肖林进入了周恩来的视野。

根据党组织的指示,肖林按时来到红岩村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等待新任务的下达。当被告知需要住下,等待与周恩来见面时,肖林心里犯起了嘀咕:到底是什么样的工作任务,需要周恩来当面交代?

在种种的猜测中,肖琳凭直觉隐约感到这项“新的任务”一定比较重要。

“你现在开始从事经商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同一般工商业者一样,合理合法,正当经营。做生意就是要赚钱,不要怕别人说你唯利是图。”

周恩来开门见山的一席话完全出乎肖林的意料。组织上竟然是要自己去当资本家!

但看着周恩来严肃认真的表情,肖林意识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你赚的钱不是为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党的事业。”在周恩来的叮嘱下,肖林用一句简单而又有分量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坚决完成任务!”

1941年4月,一家经营土纱、食糖、植物油等土特产的恒源字号商行在江津县城开张,肖林出任经理。

肖林夫妇合影。资料照片.jpg

肖林夫妇合影

为了降低成本,肖林与妻子既当老板又当伙计,里里外外全靠自己张罗。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中,肖林很快成为经营的行家里手,年终结算,盈利丰厚。

到了1944年,恒源字号商行扩大发展为大生公司,经营业务又增加了五金、木材、西药等种类,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南京等地。

党组织的秘密金库

生意越做越大,肖林的名气也更响了。可这样的变化,也引来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非议。

从前与肖林一起宣传抗日救国的人,纷纷骂他“财迷心窍”、“满身铜臭”;生活拮据的老朋友前来借钱,肖林也只能委婉拒绝。

在朋友眼中,肖林变了,变成了个爱钱如命的守财奴。

对于这些误解,肖林从不作任何解释,仍然勤勉地经营着生意。只要得到党组织的指示,需要多少钱,要求送到什么地方,肖林从未耽误过片刻。

1946年5月初,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肖林开始把生意逐步向上海转移,将原来在重庆的大生公司改头换面,新成立了华益贸易公司。

挣钱是一方面,肖林还要跟敌人斗智斗勇。

当时,山东解放区缴获了大量黄金、美钞和法币,而在解放区完全是废纸的法币和美钞在上海却能派上大用场。

这可不能白白浪费了!

肖林思前想后,琢磨出了一个好办法:将黄金、美钞和法币装入盛花生油的油桶内,秘密运回来。

美钞作为华益公司开展业务活动使用;法币由肖林转交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黄金则先由肖林全部改铸成上海通行的十两金条,再交给了党组织。

肖林夫妇留下的三枚银元。资料照片.jpg

肖林夫妇留下的三枚银元

由于中共代表团常来取钱,肖林的华益公司被称为“地下党的秘密金库”。

这些钱,有的用于安抚烈士家属,有的用于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家庭,有的用于照顾处境窘迫的知名人士,更多的则是交给了党组织。

1947年中共代表团撤退时,因为担心敌人搜查,不敢将黄金装箱带走。还是肖林想出了办法,董必武和办事处成员每人套上马甲或腰袋,三千多两黄金随身带走。

1949年,随着北方各大城市相继解放,党的经济来源有了更多的保障,华益公司的使命事实上已经结束。

正当肖林准备转移香港时,人民解放军越过长江天堑,占领了南京。肖林当即取消了计划。

解放后,肖林向党组织上交之前经营结余资金,约合黄金12万两和折价1000多万美元的固定资产。

“我们什么样的钱没见过?但那都是党的财产,一分一厘也不能挪用的,我们是在为党挣钱。”

后来,陈毅特许肖林留下三块银圆,作为从事党的地下经济工作的纪念。陈毅曾说:“我们都要记住这三块银圆,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就不会变。”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