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3日,拥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正式封城。街道空旷,没有喧嚣,城市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
但无数人在行动。那天下午,武汉决定参照小汤山医院模式建设集中收治医院,阻击疫情蔓延。
医院需要在2月3日前完工。
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建设工程,为了给现场施工争取更多的时间,建筑设计图纸更要跑在时间的前面。
1月23日13点06分,一封加急求助函送到了国机集团下属企业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函件的发出方为武汉市城乡建设局,他们请求中国中元对武汉市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院进行支持。
黄锡璆
一个小时后,2003年设计的小汤山医院建设图纸传到了武汉。
这份图纸出自黄锡璆之手,一位从南京走出的中国医疗建筑设计泰斗。
设计之路从南京起步
少年黄锡璆
1941年,黄锡璆出生在印尼一个华侨家庭。父母为他取名“锡璆”,是希望他能平安吉祥,怀瑾握瑜。
1957年,黄锡璆跟随东南亚华侨青年回国热潮,归国求学。他被安排进入南京五中,插班读高二。
据说,当年来南京五中学习的侨生较多,前后共有108人,号称“108将”。
1959年,黄锡璆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正是在这里,这位建筑大师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
当时南工建筑系人才济济,有和梁思成一起同被称为“中国建筑四杰”的杨廷宝、刘敦桢、童寯等老教授,以及多位国内知名建筑大师。
黄锡璆后来回忆,“老师的治学精神对我影响很深。有很多老教授是退休后又回来授课的,像童老就给我们上过博物馆设计课。我在这种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立志要向老师们学习。”
大学毕业后,黄锡璆服从分配,进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中国中元前身),他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第一志愿。”
后来,黄锡璆留学比利时,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从业50余年中,黄锡璆累计完成全国各类医院工程设计200多项,超过国外同行一生成果的5至10倍。
面对疫情,主动请缨
2003年,“非典”肆虐,黄锡璆带领团队,7天内完成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建设任务。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79岁的黄锡璆再次主动请缨,并写下了一封请战书:
“鉴于以下三点:本人是共产党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本人向组织表示随时听从组织召唤,随时准备出击参加(疫情)抗击工作。”
黄锡璆的请战书
1月24日,大年三十,黄锡璆拿着当年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图纸,连夜加班配合武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5小时做出方案,24小时出设计图,惊人效率,振奋人心。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
武汉新建医院的地址选在武汉蔡甸区的职工疗养院,名为火神山医院。
为何叫火神山?
楚文化传说中的湖北乃古楚之地,而楚国人被认为是火神祝融的后代,祝融则是黄帝的子孙。人的肺部五行属金,火克金。火神正好能驱瘟神。
于是,“火神山”之名应运而生。
小汤山医院设计平面图
火神山医院的建设借鉴了小汤山医院的设计图纸,和小汤山医院一样,医院也采用中轴对称的鱼骨状布局。标准化、模块化,根据需要可以不断延伸,是一所可以根据需求不断“生长”的医院。
不过,黄锡璆根据小汤山医院建设经验,并结合武汉当地实际和疫情的特点,因地制宜提出了新的建议。
因场地有限,小汤山医院每个护理单元之间的距离仅有12米,他建议这个距离在火神山医院中扩大到18米到20米,以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因时间限制,小汤山医院在清洗救护车的地方没来得及建起防止污水外溅的棚子,他认为火神山医院应该建起来;另外,由于与选址区域原有配电箱位置冲突,小汤山医院的医疗影像设备不得不安置在护理单元一侧,“按照诊断流程,放在进门的地方更合适。”
有了图纸,上百辆工程车辆,7000余名工人迅速集结于武汉市蔡甸区的知音湖畔。
争分夺秒,夙夜匪懈,17年前小汤山建造奇迹再次上演,火神山医院在上千万网友的日夜关注下拔地而起。
2020年2月3日,占地6万平方米,设置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正式开始收治患者。
当下,接力棒从7000余名建设者的手里,交到了1400名部队医护人员的手上。
从年前忙到年后,黄锡璆并不知道自己的请战书在微博上“火”了。“人民日报”等大V积极推送,网友们纷纷留言。
有人说:“感谢老人家毫无保留的奉献。”
有人说:“国士无双!老爷子辛苦了。”
有人说:“第一次觉得设计师这个职业,达到了一定程度和水平时,真的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
有人说:“祖国有这么一群最最可爱的人,怎么可能战胜不了肺炎,怎么能不强盛,我爱你中国。”
……
面对赞誉,黄锡璆笑着说,“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我们还在后方,人家都到前线了,比我们更辛苦。医务人员是很伟大的,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