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20日,阴雨笼罩着南京城,国民党操纵的第四届第三次国民参政会在国民大会堂开幕。
当天,南京5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参加“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会场外,学生们冒雨同国民党政府的骑巡队对峙6个小时,“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响彻城市上空。
珠江路口,游行队伍遭到宪警的水龙头喷射和棍棒、皮鞭的殴打,爱国学生的热血洒在南京街头。
“两个特务在街头殴打学生,一个拧住学生的头发,另外一个拿起手中的皮鞭就打,血沫飞溅,惨极了!”《新民报》的编辑部内气氛凝重,不断有记者回来汇报学生队伍与国民党警宪队伍接近和相持情况。
第二天,《新民报》用半个版面头条报道了这一事件,“南京昨日凄风苦雨天愁地悲 学生联合游行发生流血事件”巨大的标题赫然醒目,版面上还有几幅学生队伍浩荡前进和被军警特务殴打的现场照片。
报道一出,极大地鼓舞了斗争中的学生与群众,却也让进步报纸《新民报》引火上身。
1948年6月30日,蒋介石作出批示,勒令南京《新民报》永久停刊。
《新民报》
从《新民报》到《益世报》
《新民报》停刊后,南京《益世报》的控制者于斌却想着趁虚而入,利用这个时机改进版面,以夺取《新民报》的读者,增加他的政治资本。
于斌是天主教南京教区的主教,由于他一贯为反动政府效劳,导致报纸销路极差,跌至日销500份,几至关门。
他通过私人关系,邀请到了原在《新民报》工作的邹震、冯正等人进入到他的报社工作。
冯正等人将计就计,进入《益世报》后迅速建立地下党小组,在中共南京市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及其所属新闻分委的领导下,在新闻战线上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尖锐复杂的斗争。
一开始,报纸的领导权仍控制在于斌及其爪牙手中,冯正等人只能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斗争。
他们连续在报纸显著位置报道蒋管区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副刊刊出纪念鲁迅逝世12周年专号,赞扬鲁迅先生爱国和民主的思想,剖析卖国、独裁、敌视民主才是万恶之源。
淮海战役后,于斌见国民党反动派大势已去,只好夹起尾巴逃往美国,这时的《益世报》已赢得南京人民的信任,地下党小组也基本可以左右《益世报》的版面了。
揭开蒋介石“假和真战”的画皮
随着长江以北广大地区的解放,蒋管区内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群众运动迅猛发展。1949年元旦,蒋介石正式提出五项条件的“和平建议”,开始了“和平攻势”。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
但是,以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等为条件的“和平”,明摆着是欺人之谈,几天后,新华社发表评论《评战犯求和》,揭露了蒋介石假求和的真面目。
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声明,针锋相对地提出和谈的八大条件,更使蒋介石求和的假象毕露,不得不宣布“引退”。
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益世报》添置收音设备,每天接收新华社广播稿,同时收听外国广播,摘抄不利于国民党政府的外电报道,配合新华社广播稿刊出。
这些都成了粉碎国民党“和平攻势”宣传的子弹。
3月5日,《益世报》发表社论《论所谓光荣和平》,指出:“'光荣和平'论,从历史上看,只适用于国际战争,绝不适用于国内战争”,“总结一句话,如果要谈'光荣’,则这个'光荣'应该属于人民,该来自人民。”
这篇义正辞严的社论,遭伪警备司令部的警告,但也受到广大人民的赞赏。
在反动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国民党政府把美援看成救命灵丹,自1948年下半年起,就不断向美国告急求援。
8月2日,《益世报》刊登一则抨击美援的新华社广播搞,引起了部分立法委员的强烈反应。8月7日,《益世报》趁势而上,刊发社论《论停止接受美援问题》,指出“中国境内的战争,绵延三年而未解决,美援实有重大责任”。
讨论一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
报道解放区新貌以正视听
1949年1月起,南京《中央日报》配合着“和平攻势”,不断刊载他们编造和歪曲的解放区情况的报道,企图混淆视听,以达到拒和备战的目的。
《益世报》针锋相对地刊出数则新华社广播或改写摘编的外电报道,例如选用一段外电:“已中断多年的夜半走街串巷的小吃担子,又恢复叫卖了,人们可以在纵情欢聚到深夜时,买到你喜欢吃的点心助兴。”
这些报道,如实反映了新解放区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备受欢迎,也激发了南京人民盼望早日解放的心情。
1949年4月,南京解放。5月16日,《新华日报》顺利出版发行,《益世报》完成历史使命宣告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