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开一条血路 苏南新四军的绝地反击

发布时间:2020-02-28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这是写于1943年春的《石臼渔歌》。

然而,这一年,这份祥和却被打破了。

1943年4月12日凌晨,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在溧水一带的新四军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企图制造出第二个“皖南事变”。

三个昼夜,六场战斗,新四军十六旅和抗大九分校共四个团坚决回击,粉碎了国民党顽军十二个团的围攻。

苏南反顽战役纪念馆

“我婉转陈词,一再退让,仁至义尽,希冀国民党顽固派停止进攻,共御外敌,但均告无效。新四军16旅和抗大九分校共四个团五千余人,迫不得已,奋起自卫。”这是战后,十六旅旅长王必成写在烈士墓碑上的话语,短短几十字,记录了这场以少敌多、绝地逢生的战役。

南下溧水

1942年底,日伪军继苏南东路“清乡”之后,又积极准备对苏中四分区南通、启东、海门进行“清乡”、对苏北盐阜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新四军军部随之转移至淮南黄花塘。

此时,苏南地区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已有溧阳、溧水、太隔、金坛、丹北等广大地区,且“两溧”属丘陵地区,便于机动,是新四军的理想活动之所。

不足之处是兵力单薄,苏南地区新四军仅有十六旅及几个独立团。

因此,陈毅军长、粟裕师长决定增强苏南抗敌力量,为之后向苏南发展创造条件。1943年初,新四军二旅主力两千余人和抗大九分校由苏中南下溧水。

在溧水期间,苏南新四军重新进行了整编,二旅和早些到达苏南的十六旅合编为新四军六师十六旅,王必成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

西线反顽

新四军十六旅旅长王必成(右)、政委江渭清(左)和苏南区行政公署主任吴仲超(中)合影

苏南新四军的成长,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恐慌,顽军与新四军摩擦不断。

新四军在一再退让、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十六旅实施自卫还击,歼顽军一个营,控制了溧阳上兴、上沛一线。

本着团结抗战的立场,新四军主动与顽军交涉,提出“只要不进攻,不捕杀人员,我方愿让出上沛,向后撤退”,还吁请地方乡绅调解冲突,共同对付日伪“扫荡”和“清乡”。

但是顽军无动于衷并大肆宣传反共,叫嚣争取第二次皖南事变,消灭苏皖新四军。

1943年4月9日,顽军调来共13个团约1.5万人,步步逼近。

十六旅遵照上级指示,迅即调整部署,准备反顽作战。王必成分析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摩擦”战斗,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必须杀开一条血路,尽快脱离险境。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2013年,在溧水举办的苏南反顽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王必成的夫人陈瑛摸着碑文回忆:“必成平时话不多,但在苏南反顽战役前的动员会上,听到江渭清政委对战士下命令时说‘你们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后,他坚决补充道,‘江政委太客气了,你们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三天三夜的战斗中,西线阻击战打得尤为惨烈,抗大九分校坚守的阵地遭到了国民党顽军主力的猛烈攻击。

抗大九分校从苏中转到苏南办学,对外称十六旅特务团,虽有1200余人,但武器装备很差。他们坚守铜山、观山、芝山和尚山等阵地,与敌人殊死作战。

铜山不大,是一座光秃的石头山,由抗大九分校一大队负责坚守,虽然战士们在战前借了些锹镐,但因石头太硬,只能在阵地前沿挖成半人深交通壕,后方没有战壕,因而伤员无法下撤抢救。

经过长时间的血战,一大队伤亡惨重,大队长唐万一、政委汤坤元、副大队长文言武先后牺牲。

因力量过于悬殊,观山、铜山相继失守,部队被迫撤向曹山和芳山阵地。

突出重围


“不管多大困难,也要掩护苏南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把所有的部队带出去。你们看,甩开敌人向北冲,有没有把握?”王必成面对严峻战局,平静而坚定。

建议一提出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接着,王必成命令抗大九分校坚守芝山和尚山一线阵地,掩护主力部队向北突围。同时也给十六旅特务营下达死命令,不管损失多大,曹山阵地绝不容有失。

12日上午9时,顽军开始炮击曹山。特务营的战士们打退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牢牢守住阵地。三连连长宋玉琳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之际还断断续续地嘱咐大家:“要……打退……敌人……守住……曹山!”

直至下午4时,国民党顽军也未能攻下曹山。特务营的战士完成了旅部下达的命令,为主力向北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13日傍晚,十六旅主力从东线返回,向回峰山、北经巷发起进攻。守敌完全没有料到十六旅会突然出现在此,被打得措手不及,除一部分溃逃外,其余全部被歼。

14日午夜,各突围部队按照规定向指定的敌后地区转移。第二天天亮后,国民党顽军从东、西、南三路合拢而来,可新四军十六旅在王必成的率领下早就转移得了无踪影。

时刻关心十六旅处境的陈毅,在得知胜利的消息后,赞扬道:“当机立断,化险为夷。”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