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路到老城南 “红色书店”的秘密转移

发布时间:2020-03-09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7年3月7日,一架飞机驶离南京上空,飞向延安。

解放战争的枪声早已打响,国共谈判完全破裂,中共代表团不得不撤离。

与之同行的,还有新华日报驻南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由于国民党方面百般阻挠,《新华日报》南京版未能和人民见面。

不过,就在代表团撤返前,一次深夜的秘密转移,为白色恐怖日渐加剧的南京留下了革命的文化火种。

代表团撤离前,一项特殊任务

那是月初的一天。

黄昏时分,几个年轻的身影穿过新街口闹市中心,轻车熟路来到中山路360号门前。

小楼房两层高,四开间,门扉紧掩。几人张望四周,确认无人盯梢后,才轻叩几下大门。

“我们是城工小组。”一名叫丁又川的青年说道。

城工小组即城市青年工作小组,是中共代表团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丁又川为负责人。而这幢楼房,则是新华日报驻南京办事处。

一年前,随着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筹建新华日报南京分社也被提上日程。但由于国民党当局始终不“批准”报刊出版登记证,《新华日报》未能在南京出版。

《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png

《新华日报》南京办事处

不过,中共代表团仍设法购下这处房屋作为筹备处,还在一楼开办书店门市部,销售重庆《新华日报》及进步书籍。

城工小组的成员丁玉虹、禹淑琴等,也时常来此阅读报刊,汲取革命力量。

随着国共谈判完全破裂,在中共代表团即将撤离南京时,新华日报驻南京办事处也被迫关闭。

书店里的大批进步书籍如何处理?任务交给了城工小组。

那段时间,梅园新村已被列为禁区,大批武装特务把守盯梢。丁又川等决定出敌不意,来与办事处负责人接头,转移、保护进步书籍。

白色恐怖下,播撒革命火种

夜色渐浓。

隔着紧闭的大门,丁又川等人迅速而紧张地从书架上选搬图书。

由于条件限制,小组主要选择了两类图书。一类是政治思想方面的,有《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另一类是进步的文学书籍,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铁流》等。

最后,大家把捆好的十几大捆图书用被单包起来,小心翼翼地搬到两部三轮车上,准备运往城南中华路秦状元巷16号丁又川家中。

这,是此次行动最关键的部分。

此时已是晚上十点多,街道格外宁静,行人寥落。初春的晚风裹挟着丝丝凉意,丁又川等人打起精神,向着城南进发。行程中,大家保持高度警惕,等到了秦状元巷,有人脸上已沁出了汗珠。

所幸,两大车进步书籍安然无恙,成功转移。

此后,白色恐怖渐渐加剧,而大量国统区明令禁止的红色“禁书”,就隐藏在城南这幢多进的老式平房里。通过地下党组织,这批书籍在大中学生、报社、文艺团体及进步青年中相互传看,如同革命火种,星星点点地撒播在人们心田。

秦状元巷因清代状元秦大士早年曾在这里居住而得名,20世纪末改名秦状元里(图片来源网络).jpg

秦状元巷因清代状元秦大士曾在此居住得名,20世纪末改名秦状元里(图片来源网络

据原南京地下党张志明回忆,自己在南京市立第一女中就读时,经常和部分进步同学一起,到高三届的学姐丁玉虹家中玩。丁玉虹常借给她们一些“禁书”,并组织秘密读书会,每隔一两周讨论、消化读过的书籍。一次次的交流中,大家开始关心时事政治,萌发了投身革命的愿望。

1948年后,部分进步书籍还被中共南京市委文委新闻分委(丁又川任书记的文印小组编辑翻印成册,作为学习资料,以提高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觉悟。(G)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