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乌江街上的小伙儿胡克诚,已经一连好几个月没找到工作了,心情烦闷。
“你老是这样在家没事干总不行的,江浦民报社正好缺一个编辑,我可以为你介绍。”小学同学汪侗说道。他在国民党江浦县政府任职。
《江浦民报》是国民党江浦县政府机关报。
机会难得,胡克诚一口答应了下来。
1940年的夏天,中共地下党员胡克诚去报社报到去了。
《江浦民报》社旧址——中共江和全地区工委活动地
卧薪尝胆 潜伏《江浦民报》
抗战全面爆发时,胡克诚正在金陵大学上学。一声声炮火,打破了他本应平静而美好的校园生活。
民族危难,国恨家仇。胡克诚投笔从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引荐下,奔赴安徽舒城,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40年4月,胡克诚突然接到了新任务:担任江和全工委书记。
这可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胡克诚需要率交通员随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江浦、和县、全椒三县接壤地区工作,在南京周边地区建立党组织,为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提供有利条件。
可仅仅过了两个月,国民党顽军、日伪军疯狂袭击江和全边界地区。工作刚有起色的胡克诚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络。
别无他法,胡克诚只好先回到家乡,再伺机寻找组织。为了尽快找到合法的身份和职业作掩护,胡克诚伤透了脑筋。
所以面对同学介绍的工作,胡克诚毫不犹豫答应了。
《江浦民报》每天出一张,编辑、记者、印刷、发行一共十来人。人手紧张,胡克诚除负责编报纸外,还经常去国民党县政府的机关采访。
四处寻觅 接洽党组织
潜伏在江浦民报社,胡克诚一刻也没闲着。
“我们这个报纸除了登载县政府以及地方的消息外,目前是抗日时期,要团结抗日,可宣传这方面的道理。”社长杨研真也是个爱国青年,胡克诚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果然,杨研真对此非常赞同,将胡克诚的提议作为办报方针,出版的报纸好评不断。
利用工作之便,胡克诚采取多种方式广泛结交青年朋友,鼓励他们团结互助,建立适合于自己特点的小团体,如兄弟会、读书会等。
后来,这些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主动到路东参加了新四军。
继续留在报社并非长久之计,胡克诚以编辑的公开身份,一直设法与党组织联络。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在这种形势下,工委的工作要怎样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胡克诚心急如焚。
胡克诚(前排左一)、浦玉民(前排右二)等在张智锦烈士墓前合影
经过商议,胡克诚让同在工委的浦玉民同志化装成盐贩,通过日伪封锁线,到津浦路东寻找党。
因为没有化装经验,浦玉民引起了伪军怀疑,被殴打一顿后,放了回来。
半个月后,养好伤的浦玉民再次出发,终于闯过了敌伪关卡,在六合竹镇找到了党组织。
危难时刻 好友冒险相助
正当胡克诚准备进一步开展工作时,意外先来了。
由于《江浦民报》抗日宣传倾向明显,加之胡克诚平时又表现积极,很快就被敌人盯上了。
“你赶快离开江浦,再呆下去可能会出事。”汪侗不知从何处打听到要抓捕胡克诚的消息,连忙赶来告知。
思虑再三,胡克诚决定撤离。
处理完手头事务后,他悄然撤退,顺利到达六合竹镇。由于是不辞而别,工委其余同志曾去报社找过胡克诚,见其不在,知事有变,也纷纷撤离。
在竹镇休息了几天后,胡克诚又赶往新四军二师师部报到。
没怎么拿过枪上战场,在师部能做点什么呢?胡克诚没了主意。
“你之前在县委编报纸,到了江浦又编报纸,现在到了师部还是编报纸吧。”有领导说。
就这样,胡克诚重操旧业,在二师的《抗敌报》当起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