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全部积蓄 他用一生践行“入党誓词”

发布时间:2020-04-02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在周围人眼中,马琅是个再朴素不过的老人。

他只吃粗粮素菜,衣着简单,一个冬天就穿一件棉袄、一双棉鞋。

2005年4月,就是这样一名老人,毅然将毕生积蓄10万元捐给建邺区南湖街道,做为中小学生助学资金。

面对人们的赞誉,马琅十分谦逊:“我受党教育60多年了,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

作为一名老地下党员,他始终记得入党时的铮铮誓言,并坚守了一生。

马琅和孩子们在一起.png

马琅与孩子们在一起

离休老干部马琅为贫困生捐款10万元 来源:新华社.jpg

离休老干部马琅为贫困生捐款10万元(来源:新华社

当教员掩护地下工作,打入中央日报社

马琅是在哥哥马卓然的影响下入党的。

那是1940年,中共江苏省委着手重建南京党组织,派上海党员马卓然到原籍南京隐蔽待命。经马琅介绍,马卓然进入日伪合办的下关营业所工作,站稳了脚跟。

也是这一年,21岁的马琅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因为家贫,马琅早早辍学谋生,从事过各种临时性的工作。入党后,马琅在火瓦巷小学任教,掩护地下工作。

国民政府还都之初,基层公教人员生活困难,工资微薄。马琅便组织教师向政府索要寒衣费,获得了成功。

1948年11月,为配合全国反饥饿、反压迫斗争,马琅又组织发动了近10天的全市小学教师总罢教活动。通过这次斗争,小教界发展了16名党员。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下工作,马琅白天当教员,晚上则在中央日报社兼职,利用资料员身份,为党组织获取机密文件。

1948年底,马琅奉命撤退,隐蔽于上海直至解放。

一封手写请战书,他支援西部22

解放后,马琅担任建邺区(原第五区、第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作为回族干部,不久又被调到上海从事民族工作。

1957年,马琅作了一个令他终身引以为豪的决定——响应党中央号召,到西部去支援建设。

他找来一张纸,用毛笔写了一封请战书,贴在机关大院最显眼的地方。

“大家都劝我说宁夏条件差,好好考虑考虑再动身。我想,差就差吧,反正过去又不是享福的。”

1958年早春,马琅和妻子背着大包小包,登上了开往大西北的列车。

“我们临走时不仅带了好几捆草纸,还把几十管牙膏统统挤到一个塑料盒里备用,结果闹了笑话——宁夏还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穷嘛!”

然而,由于宁夏天气干燥,马琅的妻子生了病,不久返沪。马琅便一个人留在宁夏,直到1980年才调回上海。因为与家人长期分离,孩子们看马琅就像陌生来客,怎么也亲热不起来。

“我没有尽到一个好爸爸应尽的责任啊!”多年后说起这件事,马琅还深感内疚。

关心下一代,10万积蓄捐给贫困学生

1984年离休后,马琅回到故乡南京。他担任了建邺区南湖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将晚年的大部分精力倾注在青少年身上。

为了给中小学生上好形势教育课,马琅总是先把电视上的新闻录下来,吃透精神,再讲给孩子们听。一次上课前突降大雨,一个班级只来了四五个孩子,马琅还是坚持把课讲完。

因为自己幼年失学的经历,马琅总是格外牵挂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

1994年,马琅从新闻里得悉,四川一个残病家庭的三胞胎姐妹面临失学。很快,他就给孩子们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表示要帮助她们渡过难关,并随信附上了200块钱。此后十多年,每逢开学,他便按时寄去学费,共计资助三姐妹5万余元。

事实上,马琅的生活不算宽裕。

因为工作关系在宁夏,离休了一个月也就一千多块钱。他总是省吃俭用,一个冬天就穿一件棉袄、一双棉鞋,夏天的白衬衫也穿了很多年。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收看新闻的电视机。

2005年4月,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在建邺区举行,主角便是已满头白发的马琅。

那时,因为年事已高,马琅没有精力再做具体工作了。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他拿出毕生积蓄10万元,委托南湖关工委将此款用于教育事业,资助贫困学生。

“这笔钱用在南湖地区的青少年身上,比留给我的子女更有用。儿孙自有儿孙福,用不着我操心。”马琅如是说。

2006年,马琅当选为“感动南京”十大年度人物、“十佳市民”。面对人们的赞誉,他十分谦逊:“我受党教育60多年了,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的。”对他来说,做人的信条就是6个字:正直,好学,奉献。

2016年,马琅在南京去世。根据遗愿,他的遗体捐赠给了南京医科大学用于医学研究。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