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1949年4月23日,天真的亮了,古老的金陵城迎来了新生。华东野战军特纵战车团的坦克车队奉命进入城内,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市中心新街口,引得南京市民争相观看。
拥挤的人群中,新华社记者邹健东火速爬到高处,找好角度,按下快门留住了这一历史瞬间。
照片中,第三辆坦克上站着的年轻小伙儿——原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朱恒怡,正是坦克车队入城式的亲历者。
著名军事摄影记者邹健东(摄于1949年冬)
12辆坦克坐上了轮渡
1938年,日本侵略者将魔爪伸向了华北和华中,还在读书的朱恒怡再也做不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
满腔热血的他欲参军杀敌,但遭到家人的反对。朱恒怡只好借去同学家串门之机“溜之大吉”,与同村的另两位同学一起奔赴西安,参加了八路军。
南京解放的那一年,朱恒怡只有27岁,是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战车团二营营长。
1949年4月中旬,解放军百万大军列阵在长江北岸,渡江战役一触即发,朱恒怡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开赴南京的命令。
跟随着部队一同开拔的还有12辆美式轻型坦克,从安徽嘉山明光火车站装载,通过铁路运送到南京浦口火车站。
4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朱恒怡终于等来了军令:率部渡江。
由于国民党当局提前做好了部署,能够用于渡江的船只少之又少,步兵们大都是乘坐木船分批横渡长江。
部队的坦克尽管属于轻型,但重量还是有15吨之多,要运送这样的“大块头”,小小木船显然行不通,能依靠的只有轮渡了。
2012年,朱恒怡不顾90岁高龄登上某新型水陆坦克参观
朱恒怡和坦克们只能在码头,苦苦等待火车轮渡的到来。
此时,南京铁路轮渡管理所已被南京地下党组织接手,被破坏的栈桥也很快得以修复,“浦口号”火车渡轮加入了接运解放军的行列。
朱恒怡带着坦克在浦口码头开上渡轮,每批3辆,分成4个批次。每辆坦克上都坐有四位战士,按照职责分工分别是驾驶员、副驾驶、车长和炮长。
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坦克车队以及90余位战士全部渡过长江,安全抵达下关码头。
指挥坦克开进新街口
星夜渡江,朱恒怡和坦克车队顾不上休息,又出发了。原来,南京已经解放,他们又接到了最新的命令:坦克开进南京市区,参加解放南京的入城式。
华东野战军特纵坦克车队气势雄壮,开进新街口,战士们站在坦克车上挥舞红旗,沿途的南京市民则排起了两条长龙,夹道欢迎解放军的进驻。
威武雄壮的装甲部队,热情如火的南京市民,全都被新华社的记者邹健东记录了下来。照片中左侧的建筑,就是如今新街口广场的东北角、位于中山东路1号的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华东野战军特纵坦克车队开进新街口,南京市民争相观看。(邹健东/摄)
当时,朱恒怡就站在照片中第三辆坦克上指挥车队开进。他不停地向大家挥手,想着南京都解放了,接下来再解放上海基本也算解放全中国了。
多年后谈起渡江战役,朱恒怡还是有些许遗憾的:坦克部队没能发挥上作用。
那时的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毫无战斗力可言。大部队渡江时,国民党军队早已逃往了上海。
入城式结束后,朱恒怡和坦克车队没有在南京久留,很快便开赴苏州,准备参加解放上海的战役。
朱恒怡心想着,解放上海总能用到坦克了吧?不过,解放上海,朱恒怡的坦克车队同样没能派上用场。
“向上海进发时,上级命令不能使用重武器,也不能用炮,担心会把上海的电路设施打坏了。最后只用步兵,我们的坦克和炮兵没用上。”
这个小小的“遗憾”,朱恒怡在心里埋藏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