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警钟 南京上演话剧《李闯王》

发布时间:2020-04-3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4,岁逢甲申。

郭沫若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

这是朱明王朝灭亡300周年,也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

“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

为警醒世人,郭沫若挥笔写下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timg (1).jpg

《甲申三百年祭》

国民党认为该文在影射当局,大张挞伐,极力扼杀。

共产党却看到了文章的可贵之处,毛泽东建议把《甲申三百年祭》规定为党的整风文献,“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文章先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后在延安《解放日报》转载,并且在各解放区印成单行本。

受此影响,阿英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

TIM截图20200319115428.jpg

阿英创作了历史剧《李闯王》

南京解放后,南京市文工团建团,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剧目,就是《李闯王》。

国民党政权覆灭后,新的人民政权初建之时,南京市文工团用这样一出剧目,重温历史教训,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获得空前好评。

突击排练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随着军管会和人民政府相继成立,熟悉城市工作政策,加强纪律教育,成了党员干部的一堂必修课。

为配合宣传教育,南京市文工团决定排演历史剧《李闯王》。

TIM截图20200319115518.jpg

历史剧《李闯王》剧照

这是一部5幕8景的历史剧,剧本来自二野文工团,是流行于中原、华东解放区的演出本。

为了赶在纪念党成立28周年时上演,南京市文工团突击排练,对剧本做了技术上的删节与压缩,把演出时间控制在三个半小时以内。

当时,南京市委宣传部对演出很重视,特派专人参加了文工团的动员大会,阐述了排演此剧教育干部的重要意义。

全团人员协同合作,夙夜匪懈,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把《李闯王》推上了舞台。

连演24场

火热的7月,淮海路1号,《李闯王》举行了首场演出。

这是一个十分简陋的场地,油毛毡顶,灰泥竹笆,场内没有通风降温设备。

首轮演出,不对外售票,由宣传部组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前来观戏。

“千余人挤坐一起,如坠入蒸笼中。但观众秩序井然,情绪炽热。”时任文工团团长李世仪回忆道,“(演出后)观众纷纷来信,谈感想,表谢忱。”

TIM截图20200319115531.jpg

历史剧《李闯王》剧照

观众的热情,鼓舞着演员们。他们在盛暑中坚持演出,通常需要提前两三个小时进入后台化妆,胡须、假发、长靴套袜、棉背心加上老布箭衣,装扮完毕,已是大汗淋漓。

经过三个多小时精神高度集中的演出,落幕后,演员们往往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瘫倒在椅上。

“但是在他们汗水纵横的脸上,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熠熠闪光的眼神,作为一个人民的演员,正在体验着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创作愉快与幸福。”李世仪说。

酷暑中,文工团一口气演出了24场,场场座满。一位作家在观看《李闯王》后,给李世仪写信道:“它讲了那么个道理,就是我们取得了政权后,不要给一道宫墙把民众隔开……”

“《李闯王》是南京文工团建团后第一个话剧剧目的演出,也是南京解放后第一个话剧剧目的演出。其演出盛况在这个城市是空前的。”李世仪谈道,“这是南京话剧运动史的新征途中的序幕。”

【责任编辑:施金挺】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