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1947年5月20日清晨,南京街头,6000多名青年学生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来自宁沪苏杭16所大专学校的学生们高举旗帜,汇聚成一道洪流,奔向长江路上的国民党行政院。在珠江路口,国民党军警露出狰狞面目,向手无寸铁的学生们挥起了棍棒、皮鞭。
鲜血飞溅,染红旗帜……这就是震动全国的“五二〇”爱国民主运动。
就在学生们一往无前、振臂高呼之时,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悄然站在支持同情学生爱国行动的市民人群中,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前进,中国的青年!挺进,中国的青年!中国恰像暴风雨中的破船,我们要认识今日的危险,用一切力量,争取胜利的明天。”陈修良心潮澎湃,在心底应和着游行队伍的呼声。
孤身“入虎穴”,不惧艰险巧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共华中分局抽调了一批有白区工作经验的干部,从事恢复和开辟党在华中各城市的工作。1946年4月,陈修良接受新的任务——担任南京地下市委书记。
她脱下黄布军装,换上旗袍,从淮南解放区出发,一路来到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口。大江翻涌,奔流东去。过了长江,就是国统区了。在大革命时期就已入党的陈修良,极目远望,一股豪情升腾,不觉脱口吟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当时的南京,是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堪比龙潭虎穴,防备森严。为严防共产党活动,蒋介石采取了“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人”的白色恐怖政策。从1927年国民党第一次“清党”开始,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8次重大破坏,无数共产党员血洒雨花台。
陈修良
面对极端残酷的斗争环境,陈修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她毅然渡过长江,进入“虎穴”南京城。
1946年4月下旬,一个春雨绵绵的下午,第一次市委会议在城南磨盘街42号秘密召开。重建后的南京地下市委,由陈修良担任书记,刘峰任副书记,朱启鸾、方休、王明远为委员。
离开解放区前夕,时任华中分局城工部长的丈夫沙文汉赠诗送别:“男儿一世事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欲得虎子须入穴,虎穴如今是南京。”如何才能在军警如林、特务似毛的南京开展地下斗争?以陈修良为首的新一届市委坚决执行党的白区工作方针: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1946年7月,蒋介石全面挑起了内战。
陈修良一家合影
陈修良来到上海,与上级党组织接头。上海局书记刘晓对她说:“这场内战起码打5年,要准备打15年。这么长的时间,你在南京能不能坚持下来?”
“能!不过到那时我们的头发都白啦。”陈修良坚定而乐观地回答。
陈修良深知,敌人异常狡猾,与之必须进行智斗。她从不轻易抛头露面,夏天,打着阳伞,戴着墨镜;冬天,捂着大口罩,围着长围巾。她极少到公共场合去,不看电影,不看戏,不到商场买东西。
潜伏待机、巧妙斗争,终将迎来黎明时分。
巾帼“翻海鲸”,开辟第二条战线
陈修良领导的南京地下市委,采取了高度统一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将党的上下级组织、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严格分开。她要求党员干部做到“三勤”——勤业、勤学、勤交友,“三化”——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这种斗争策略不仅有利于党员在群众中隐蔽,也有利于组织发动党的外围组织,发现、培养积极分子。
在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在国统区,地下党领导的群众爱国民主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1947年初,国统区物价飞涨。广大学生向政府请愿,要求增加副食费。面对日益高涨的学生运动,国民党当局制订了《维护社会秩序临时办法》,规定人民团体与学校学生“不得越级请愿”,禁止罢课、罢工、罢业。
国民党当局的压制,越发激起广大学生的愤怒。“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南京地下党组织决定将“反饥饿”“反内战”两个口号巧妙结合起来,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合理斗争,在斗争中尽量不暴露党的组织,不提政治色彩过于浓厚的口号。
1947年5月20日,宁沪杭苏各城市共16所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举行了“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这就是著名的“五二〇”运动,它掀起了群众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潮,也标志着第二条战线的正式形成。
5月20日当天,在参加游行的南京学生中,被打成重伤的有19人,轻伤的有104人,被捕28人。陈修良站在支持同情学生的市民人群中,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警的血腥镇压。为避免无谓的牺牲,她紧急部署下一步斗争策略,派人火速赶到中央大学等学校,引导学生及时转换斗争方式,实行灵活的“休止罢课”,将同学们原先准备的“六二”上街游行示威改为校内集会……
陈修良回忆说,“‘五二〇’运动后,国民党加紧镇压,以各种理由开除学生,分派大批特务监视学生进步活动。市委决定进一步开展‘反迫害、争自治’斗争,前后达半年以上时间。同时我们把一部分党员和学生撤往安全地区,有的去上海,有的到了解放区。”
两年后,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攻入南京。4月24日黎明,陈修良第一次公开身份,坐上一辆接收来的吉普车,赶往城东“励志社”,见到了第35军政委何克希。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们会师了,我们会师了!”
窗外,一轮红日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