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号“鸡鸭行” 梅园新村里的秘密机构

发布时间:2020-05-2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南京汉府街,一路所见皆是民国建筑。

中共代表团办事处旧址,便掩映在梧桐浓荫间。

其中,梅园新村30号是一幢欧美风格的建筑,西式牌楼,黑色双开大门。

1946年5月,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30号小院正是他与邓颖超办公居住的地方。

少有人知的是,就在30号低矮狭窄的假二层里,还曾藏着一个秘密机构,代号“鸡鸭行”。

一字之差,人头滚滚

所谓“鸡鸭行”,其实是代表团机要部门对外的保密称呼——“鸡行”就是机要科,“鸭行”则是电台。

梅园新村30号楼上中共代表团机要科办公室.jpg

梅园新村30号楼上中共代表团机要科办公室

梅园新村17号中共代表团电讯室.jpg

梅园新村17号中共代表团电讯室

“鸡鸭行”的得名,来自中共代表团在重庆的日子。当时的电台、机要等部门都在红岩村办事处新办公楼3楼,窗户开在屋顶上,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鸡笼。而电台又日夜不停发出哒哒、嘟嘟的收发报声,南方局的同志们便开玩笑说这里是“鸡鸭行”。

“鸡鸭行”的代号,也被带到了南京。在梅园新村,机要科设在30号二楼的一个小阁楼里,电台在一街之隔的17号(后搬到35号

谈判岁月中,必须时时刻刻与延安的党中央保持联系,机要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原中共代表团电台台长刘昌文记得,飞抵南京的当天,电台人员就立刻架设天线、安装电台,很快便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

每天,电台要把代表团电报拍发到党中央,并把党中央的指示准确、及时地收录下来,还要抄收延安新华社播发的新闻广播。机要科则主要负责翻译延安、各地秘密电台的电文。

这一切,需要在敌特的严密监视下完成。当时,梅园新村周围,活跃着众多化装成小贩、鞋匠的特务,监视来此联系工作的各界人士。紧挨着30号的一座小楼就有一个窗口,正对着30号的院子,是国民党特务机关最近的一个监视站。

为防敌特窥视,代表团在房前院内搭起一座高高的席棚,唯一通风的窗户日夜关上,并挂上红黑两色的双层窗帘。

南京的夏天骄阳似火,机要科十几位工作人员轮班挤在小阁楼上翻译电报,狭小的室内如同一个大蒸笼,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地坚持工作。

周恩来对机要人员提出三点要求:保密、准确、迅速,曾一再告诫“一字之差,人头滚滚”。因此,每次译完稿后,大家总要再三核对,从不盲目自信。

壁橱里藏小电台,收发机密电报

如何防止敌特干扰破坏,保证与党中央的联系不间断?机要人员想出了不少对策。

在如今的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展厅展柜里,一大一小两个电台引人注目。

其中,大的电台型号为功率比较大的BC-610型,是代表团对外使用的,属于公共电台,在国民党那里登记备案的。大电台前还有一张公文,正是董必武写给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俞大维的一封函,希望能够给予一个许可证启用大电台。

微信图片_20200512171633.jpg

微信图片_20200512171639.jpg

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展出的大小电台(张俊哲/摄)

相比大电台,小电台有些不起眼,然而当年,就是这样的小电台发挥了大作用。

负责中共代表团机要工作的童小鹏曾回忆,电台与延安党中央通报时,国民党特务不仅侦听,还设置干扰电波搞破坏。为了防止敌人破坏,电讯组就在壁橱里藏了一部秘密的小电台,并用大电台掩护小电台。

比如,在大电台工作的同时或间隙,用自装的小电台以不同的波长发绝密电报,所有的机密电报都是通过小电台收发的。

不仅如此,为了使代表团的电台万一被查封而不致中断电讯联络,也为了让地下情报工作人员在代表团撤退后能立即和延安保持电讯联系,童小鹏还通过可靠关系,在南京市内建立了三部秘密电台。一处在白下路一间洗衣房、印刷店的楼上,另外两处分别在珠江路和中华门剪子巷。

由于代表团的电台一直工作到从南京撤退前夕才关闭,三处秘密电台除了曾同延安打通关系外,并没有正式使用。代表团撤退后,这些电台被交给了地下情报组织,为传递机要情报和其他机要通信作出了贡献。

周恩来“把门”,机要工作从未出错

在南京谈判的日子里,周恩来总是十分忙碌,但对机要科和电台一直非常关心,不仅会抽时间和大家下围棋、打乒乓球,还定期给成员们讲形势、讲时事。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30号.jpg

周恩来在梅园新村30号

周恩来非常关心机要人员的工作和健康。他经常抽空上楼看望大家,有时拉着汗流浃背的年轻译电员的手,亲切而风趣地说:“你们的机要工作,是党的上通下达的命脉,为了你们工作安全,我住在下边,给你们把门、放哨。”

天气炎热时,周恩来和邓颖超还会亲自给机要人员送去菊花茶、绿豆汤解暑,并把代表团仅有的一台电扇送去给他们使用。

尽管条件艰苦,来往电报繁多,但全体机要人员毫无怨言。大家以周恩来为榜样,千方百计,准确、及时地把工作做好,保护好党的机密。

10个月的国共和谈中,在周恩来的亲自领导下,中共代表团的机要工作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徜徉在今天的梅园新村,一幢幢民国小楼掩映在梧桐树下,幽静别致。而在纪念馆展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无声地传递着那段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历史。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