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方舱 武汉“生命之舟”的南京大家长

发布时间:2020-06-11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月9日,一辆辆大巴向南京禄口机场疾驰,连夜紧急组建的江苏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在这里集结出征。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永峰身在其中。

市二院的汤山院区(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被人们称为南京的“火神山”。1月20日,这里收治了南京市第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同日被确定为定点收治医院。

医院在自身防控压力巨大的情况下,选派了杨永峰前往武汉增援。

带着同事们的叮嘱,杨永峰在另一个战场上开始了他的战斗。

2020-03-04_11-41-16.jpg

穿着隔离衣的杨永峰

从南京“火神山”出发

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坐落在江宁郊区,建成之时起便承担集中收治南京地区传染性疾病和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特殊任务。

新冠疫情爆发后,院区迅速启动应急治疗机制,收治全市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担负着“生命线上守门人”的角色。

杨永峰作为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感控组组长,为全院制定了详细的感控流程和工作规范,确保医护人员的零感染。接到省卫健委的抽调时,他已连续工作了半个多月。

杨永峰

勇士出征,机场送别。大家千叮万嘱,杨永峰的口罩下藏着的却是淡定。他的泰然自若,完全依赖于他有着丰富的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经验。

2015年,埃博拉疫情暴发之时,杨永峰在卫健委的委派下,远赴西非塞拉利昂进行援助。在语言不通、经常断水断电的恶劣条件下,他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此次前往武汉,杨永峰心里十分清楚:只要做好科学的防护工作,医护人员就可以避免被感染;只要了解新冠肺炎的特征,用心去治疗,他就能从死神手中夺回更多的生命。

托起生命的方舟

在中央指导组推动下,武汉将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为方舱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杨永峰所在的江苏医疗队省队,接管由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体育馆改建而成的方舱医院二舱。杨永峰任二舱副院长。

2月12日,杨永峰来到尚在改建中的二舱,原本宽敞的体育馆因为多了一张张床位变得拥挤。对于他来说,将体育馆变成医院,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挑战。根据过往的经验,杨永峰对诊治流程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改进意见。

第二天上午,300多名医护人员分成10批进行空仓模拟,准备晚上接收病人。此前杨永峰已经对队员们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防护培训,因此模拟进行得很顺利。

2月15日,二舱近600张床位已满负荷平稳运行。

在指挥中心查看方舱内运行情况

世卫组织专家考察武汉防疫工作时,对二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杨永峰从前方发回的武汉日记里写着:“专家们亲眼看到短时间内方舱医院能够这样井然有序、治疗有效地运转,感到非常了不起。”

在杨永峰看来,定点医院提高了救治成功率,降低了病亡率,而方舱医院的出现才真正做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阻断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有人说,方舱医院是托起生命的方舟。

是医生也是“木匠”

作为二舱副院长,杨永峰一直冲在一线,想着如何做好各方面的优化工作。

方舱医院运行没多久,他就敏锐地发现出舱通道布局不合理。每个舱只有一个出舱口,为了起到隔离缓冲作用,长长的走道被隔成好几个房间,医护人员交班时需要依次脱下鞋套、防护服、口罩等,耗费时间较长。

杨永峰(左二)进入隔离病区前与同事合影

有时一个班次的四五十名医护同时出舱,需要排上三四个小时的队,严重浪费了医护人员的体力与时间。

杨永峰认真观察环境后,当即与指挥部商讨,提出了增加出舱口的建议。建议被采纳后,杨永峰画出了方案图纸,施工队连夜赶工,不到20个小时就完成了改建。

对于一些门关不上的小问题,杨永峰就带着队员自己上,拿着锤子敲敲打打地将它修好。他笑称:“我动手能力比较强,平时家里面很多小修理都是自己搞定,当时有些人就说没想到医生还会做木匠呢。”

第二个出舱口投入使用后,医护人员又调整了交班时间,实行错时交接。如此一来,众人调班时不到半小时就能出舱,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好好休整疲惫的身体。

将方舱医院变成大家庭

在方舱医院里,时常会出现一个奇特的景象: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带着患者打太极拳、做呼吸操,动作略显笨拙却没人介意。

杨永峰表示,治疗、护理、心理疏导,这三项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是一直同步的。为了调节患者的焦虑情绪,团队组织了各种适合患者的活动。动感的音乐融合着欢声笑语,传递着众人决胜疫情的积极心态。

为患者解释CT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杨永峰也细心考虑到了医护人员:“我告诉他们(医护人员把活动组织好即可,不一定非要做领舞的那一个,毕竟穿着防护衣、带着N95口罩,平时呼吸都有些困难,更不要说跳舞了。”

很多患者在医务人员的感召下,成为志愿者,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患者。

令杨永峰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的患者。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邻床的病友总是帮助他洗脸、领餐。有时候,老人会在方舱里四处转悠,但凭他自己又无法找回床位,这时病友们就成了他的“移动定位器”,随时向护士报告老人身处的位置,或者直接将老人送回去。

送治愈病人出院

回想起在方舱医院的日子,杨永峰的神情坚毅,眉眼带着几分温柔:“对我们来说,方舱医院不仅仅是医院,更是由患者和医护人员组成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