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4月,南京栖霞山迎来了一批创业者。
他们日夜战斗在栖霞山,于18个月后宣告成立南京铅锌锰矿。
矿工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南京铅锌锰矿位列全省同行业前茅。
在铅锌锰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位几乎是南京家喻户晓的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矿医疗保健站站长陈腊贞。
陈腊贞
医生兼职护理员,主动照顾瘫痪矿工
陈腊贞是在建矿第二年来到栖霞山的。
那是1958年盛夏,23岁的陈腊贞第一次走进矿保健站,成为这里的实习医生。
她个子不高,扎着两个小辫子,做事利落又相当热情。没多久,人们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姑娘。
陈腊贞也把一颗心掏给了全矿的亲人,日日夜夜操劳着。很多别人没想到的事,陈腊贞能想到,整天忙不停。平日里,她就住在保健站,一张双人床的下铺。每天吃的,就是几分钱腌辣椒、几两饭。
陈腊贞
就在陈腊贞进矿后不久,矿工周士品负了工伤,下肢瘫痪,需要有人长期护理。而周师傅的爱人还要上班、做家务。
得知这一情况后,陈腊贞立即找到了党委,恳切要求:“护理周师傅的任务交给我们吧!”于是,周师傅被接进了保健站,陈医生则兼起了护理员。
护理是件苦差事。每天,陈腊贞都要到周师傅那里去两三次,嘘寒问暖,端茶送饭。她不仅帮周师傅换被褥、洗衣服、擦身子,还会耐心开导他。
日复一日,陈腊贞悉心护理着周师傅。对此她从无怨言,也从没想过放弃。她曾在日记上写道:“能为他人解除痛苦,是我最大的愉快。”
矿上“活病历”,她把矿工当亲人
“有病找了陈腊贞,药未进口好三分。”
曾经,这是南京铅锌锰矿口口相传的一句话。
矿工们常说:“谁也分不清腊贞上的是哪个班,说她上白班,她夜里在;说她上夜班,她白天在。她好像一天24小时都在工作。”
的确,为了服务好矿工,陈腊贞几乎随叫随到。从1958年8月进矿,她便一直在矿上,一共就请过3天假,还是因为母亲中风给她打电话。
听与陈腊贞“同辈”的退休工友们诉说往事(来源:新华日报)
十多年里,她时刻关心着矿工的健康和安全,别人生了病,她总是牵肠挂肚;别人的病好后,自己都忘了,她仍记在心上。
一个冬夜,有人来找陈腊贞:杨妈妈的“老毛病”发了,要两片药带过去。陈腊贞低头略想一想:“杨妈妈患的是哮喘病,我得去望望。”说完,她便背起药箱,顶风踏雪而去。
防暑降温时节,矿里要统计不能吃清凉饮料的慢性病人。陈腊贞拿起工资册,一口气就能报出哪个人因有什么病而不能吃。
也因此,大家都钦佩地称陈腊贞为矿上的“活病历”。
原本,矿保健站设在栖霞山下。为了让山上劳动的矿工就医、疗伤方便,陈腊贞主动请缨,将医疗站搬到山上。
她说,宁可自己多吃辛苦,每天上山下山工作。
难以忘怀,江苏省委号召“向陈腊贞学习”
1973年8月15日,是铅锌锰矿职工和家属难忘的一天。
这天,矿里进行安全卫生大检查。这本不是陈腊贞的工作范围,但她却主动下井调查。
就在她走到八号井口时,一块几十斤重的石头从井壁砸了下来,把她击倒在地,紧接着又是一堆沙石压在她的身子上……
陈腊贞不幸殉职,年仅38岁,因为忙于工作,一直未成家。
追悼会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向矿部汽车库涌来。矿里十几辆汽车一下子挤满了人,从兄弟单位借来的车子也坐满了。
汽车刚要开动时,下肢瘫痪的周师傅摇着一辆手摇三轮车赶来。他眼含热泪,请求一同前往:“你们不让我去,我摇着三轮车也要去!”
“为孙嫂子240天做穿刺的故事”“小哥俩看病的故事”“陈腊贞每月从40多元工资里抽出10元钱,14年如一日服侍残疾人周师傅的故事”……在铅锌锰矿的十多年间,陈腊贞留下了太多故事,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矿工家属们相聚时谈论的话题。
1974年12月23日,新华日报刊载了陈腊贞的故事,江苏省委根据她生前的先进事迹,作出“向陈腊贞学习”的决定。当年,宣传陈腊贞事迹的展览被安排进朝天宫,连续一个月展期,每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江苏省委号召“向陈腊贞学习”
如今,南京铅锌锰矿已成为南京银茂铅锌矿业有限公司。陈腊贞曾经工作过的保健站,也扩建成了万余平方米的银茂职工医院。而无论如何变化,只要一说“出陈腊贞的那个矿”,人们便了然于心。
矿上“新一代”在展览馆缅怀陈腊贞(来源:新华日报)
在矿上的展览馆里,只有陈腊贞一张泛黄的证件照片,扎着两个小辫子,纯真而质朴。
然而,那个认真热情的女医生,永远留在矿山人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