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一早,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的民警张智永起床后习惯性打开手机,一条信息让他愣住了:沈鹰主任于今天凌晨一点多钟因心脏骤停,与世长辞。
“这怎么可能?他昨天还和我们一起加班的!”张智永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一遍一遍地问着自己。
作为张智永的师傅,沈鹰是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的主任,是我国首个网上追逃系统、首家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第一代公安大数据平台的主要研发者,是全国公认的公安信息化专家和领军人才。
但因积劳成疾,沈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1岁。
沈鹰
公安信息化事业,一干27年
毕业于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沈鹰,于1990年加入南京公安,经过两年的基层磨练,便开始利用自己所学投身到公安信息化事业,一干就是27年。
年轻时就立下“科技强警”志向的沈鹰,常对同事念叨:“我们现在搞研发,一不缺钱,二不缺人,有这么好的条件,要珍惜呀!”
2003年,为实现公安机关跨部门、跨警种的数据共享,沈鹰接到了主持研发“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任务。当时,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
沈鹰从刚开始接手任务就拼上了。
那年,市公安局正在建办公大楼,沈鹰和团队里几十号人挤在俞家巷一个过渡的简易铁皮房里。夏天天热,铁皮房里更是高温难耐,不少人光着膀子坐在电脑前,肤色较白的沈鹰尤为显眼。
恶劣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影响沈鹰的研发热情。他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常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周末几乎也是没有休息的。
研发每前进一步,背后都有数十次甚至近百次的失败。每当大伙儿濒临崩溃、想要放弃的时候,沈鹰总是拍拍手,用他的方式鼓励大家:“来来来,我们再试一次,再试一次!”
一年工夫,沈鹰的头发掉了不少,但同时收获也是巨大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沈鹰和同事们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在2004年7月1日成功上线。
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推广使用。近年来,在13个省130余个市级公安机关广泛应用,有力推动和支撑了全国公安基础工作信息化发展。
沈鹰(右一)工作照
手机24小时开机,他在基层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平行推进的研发项目越来越多。有人劝沈鹰“该歇一歇了”,可他不仅没能歇一歇,反而更加忙碌,也更加拼命。
作为大数据中心的主任,沈鹰需要和不同的研发小组开会,及时了解每个项目的进度、解决研发过程中的难点。“他对所有项目都了如指掌,整个中心也只有他能做到这一点。”同事说。
深耕于公安信息化工作,沈鹰非常重视基层一线的应用服务,他的两部手机永远24小时开机,随时为基层提供“热线服务”。
有一天凌晨两点半,某派出所在使用系统办理案件时遇到了难题,眼看着审查期限即将超时却束手无策。求助的电话打到了沈鹰那里,他一点都没犹豫,立刻起床赶到派出所排查原因,成功排除了故障。
在张智永眼里,自己的师傅平时话不多,但却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经手的系统,不允许有一点瑕疵。
2018年11月,江北新区“无人警局”正式“开张”的前一天晚上,网证机人脸识别出了点小问题,张智永在工作群里反映了此事。
不一会儿,沈鹰亲自赶到了现场监督。看到师傅突然来了,张智永说:“问题不大,我来盯着,您就先回去休息吧。”
出乎意料的是,平时很好说话的沈鹰这一次怒了:“什么叫问题不大?再小的问题都是问题,今天必须解决!”
“我们搞科技研发,目的就是服务实战,基层民警用得好,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多年来,沈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一个人跑到基层派出所,了解平台的使用情况,很多民警都认识他这个精通业务的“技术员”。
沈鹰(中)工作照
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岗位
2019年2月20日,出门上班前,沈鹰就觉得胸口有点闷,但由于上午有急事要处理,他拒绝了妻子请假去医院看看的建议。
和往常一样,他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8点便开始和同事们讨论起了工作。“沈主任,你没事吧?”很快,同事就发现了沈鹰脸色苍白,还不时地用手揉着胸口。
“没事。来,咱们继续。”沈鹰强忍不适,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半,才匆匆去食堂吃了个饭。
下午,依旧是高强度的工作。直到晚上7点,沈鹰还在与同事交流移动警务终端配发、管理问题。他不时紧皱眉头,猛喝几口浓茶,右手在胸口处反复地按压着。
“还没吃呢,这就去。”面对同事的询问,沈鹰跟大家挥挥手,缓步走出会议室。
此时,已是晚上7点半。
谁也不曾想到,这竟是沈鹰留给大家的最后一句话。当晚,沈鹰心脏疼痛加剧,前往医院后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优秀共产党员沈鹰,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为平安南京奉献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