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街66号 一座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0-07-08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南京玄武区成贤街,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之地。

这条不算宽的巷子,明代时是通往国子监的道路。“成贤”之名,由此得来。

百年名校东南大学藏身于此,使得整条巷子书香氤氲。

就在东大东门不远处,成贤街66号大院,是南京图书馆旧址,其前身则是民国时的国立中央图书馆。

微信图片_20200706163108.jpg

成贤街66号

抗战时期,流浪中的“中央图书馆”

成贤街66号与国立中央图书馆结缘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那时,著名学者蒋复璁奉命出任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将筹备处设立在成贤街48号(即如今的成贤街66号

然而,建馆之路可谓曲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筹备处奉命西迁重庆,择要携带图书130箱。蒋复璁亲自押运,一路上沿着长江流徙。每驻一地,便设立办事处,开放阅览,成为一所流浪的图书馆。

1940年8月1日,国立中央图书馆正式成立。直到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才从重庆返回南京成贤街。

回到南京后,馆长蒋复璁被邀参加清理敌伪资产工作,国立中央图书馆由此接收了泽存书库、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等多处图书,藏书总量迅速增至百万余册。

也是这时,国立中央图书馆除了在成贤街开放阅览室外,还在颐和路设立了北城阅览处。

1947年,一座三层阅览楼在成贤街院内平地而起,即今日66号院内的“南楼”。大楼由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设计,平瓦屋面,朴实实用。

20世纪40年代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阅览楼.jpg

20世纪40年代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阅览楼

保护图书,进步馆员“怠工”拖延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国民党政权岌岌可危。

准备溃逃台湾的蒋介石,没有忘记对珍贵图书、文物的抢夺,下令国立中央图书馆利用军舰将馆藏珍籍、拓片运往台湾。

据说,负责搬迁的蒋复璁曾为搬运馆内图书一事问蒋介石:“搬多少?”蒋介石说:“尽量搬。”

由此,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在国立中央图书馆展开。

国立中央图书馆成贤街书库一角.jpg

国立中央图书馆成贤街书库一角

当时,中央图书馆进步青年的活动和护馆斗争,与中共南京地下党领导的中央大学校友会有着密切联系。校友会成员胡德馨刚进馆一年多,他联络馆内进步青年,参加员工联谊会,同时负责传达地下党的指示。

就是在一次次的聚会中,进步青年馆员通过文娱活动交流思想感情,举行时事座谈,一颗颗年轻的心团结在一起。大家一致决定:坚守岗位,保卫单位安全,迎接解放。同时,根据地下党指示,胡德馨等人采取怠工和拖延时间等办法,减少运台图书的数量。

只是,馆内人事情况复杂,进步青年馆员尚属少数,无法全面阻止图书启运。据统计,包括泽存书库全部善本在内的近14万册珍本,分三批搭舰船运往台湾。

南京解放前夕,胡德馨等人组成员工福利会,名为“应变”,实则是保卫人民财产,安排好员工生活。1949年编印的《中央图书馆概况》这样记载员工福利会:“虽蒋军仓皇撤退,南京混乱之际,亦未终止工作,并与企图卷款逃往台湾之出纳吴新澄斗争,粉碎其阴谋。南京解放后,即静候接管清点。”

迎新生,中央图书馆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5月,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立中央图书馆。历经坎坷的国立中央图书馆,迎来新生。

在员工大会上,接管军事代表宣布:“以后,国立中央图书馆便永远地属于人民了,永远地为人民服务了……”

1950年3月19日,“国立中央图书馆”奉国家文化部令,“正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由文化部文物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双重领导,著名历史学家贺昌群担任第一任馆长。

50年代的南京图书馆.jpg

南京图书馆老照片

对于被国民党当局带到台湾的三批图书,南京图书馆并没有忘记。1950年7月,贺昌群特意安排人用毛边纸复印了运台书目30份,除了馆内保存外,分别函送文化部文物局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

信函中,贺昌群写道:“我馆前被反动政权运往台湾善本书十三万九千七百二十七册,存有草目一份,因恐日久难于稽考,特将该书目复印,为迎接台湾解放之准备。”

1952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1954年7月,国立南京图书馆改名为南京图书馆,直属江苏省文化厅。

2007年,南京图书馆新馆建成并全面开放。截至2017年底,南京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1200万册,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位居全国第三。

作为国立中央图书馆保留至今的唯一建筑,成贤街66号院内的“南楼”于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