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是上海一条普通的小马路,路不宽,“L”型,长约500余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小小的路,却一度“星光璀璨”——
多位“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现代文艺团体)文化名人聚居于此,不时举行各种活动,进行文学交流,推动革命文艺运动向前发展。
其中,蓄着胡须、喜欢夹着一根烟的鲁迅,是“左联”的旗帜人物。
他的一生以笔代戈,被毛泽东誉为“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而鲁迅之为鲁迅,始自南京。
鲁迅
“穷出山”
1898年春天,不满18岁的鲁迅离开故乡绍兴来到南京。
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当时,鲁迅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父亲长期患病,终至病逝,家境败落。一个偶然情况下,鲁迅得知南京有个“无须学费的学校”,便决心“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穷出山,你要争气!”带着母亲这句叮咛,以及千方百计筹来的8元盘缠,鲁迅由绍兴坐船,前往南京。他从下关码头上岸,直奔江南水师学堂。
江南水师学堂的桅杆,鲁迅喜欢爬到上面眺望风景
也是这时,鲁迅的叔祖、在水师学堂做官的周椒生取“百年树人”的典故,将鲁迅的原名“樟寿”改为“树人”,“周树人”这个名字从此广为人知。
学识上,鲁迅大开眼界。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回忆:“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N即南京,K指江南水师学堂。
只是,半年后,因感到这个学校“乌烟瘴气”,鲁迅另考到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
江南陆师学堂矿路学堂旧址,门口写有“鲁迅读书处”(来源:中国江苏网)
他在新生中年龄最小,因家境贫寒,冬天还穿着夹裤,靠吃辣椒御寒取暖。学习中,鲁迅十分勤奋,聪慧过人,每次考试总是第一个交卷出场,考的成绩又是名列前茅。
《天演论》
课余时间,鲁迅只读自己想读的书。
他喜欢小说和戏曲,“对《红楼梦》几能背诵”。
他也格外关注新出版物,包括新报纸、新刊物和新译著。
比如,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申报》,留日学生编印的杂志《译书汇编》等,都是鲁迅热心阅读的刊物。
严复与《天演论》
其中,对鲁迅思想影响最深的,是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天演论》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鲁迅对此书倾慕已久,特地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书店花五百文钱买了来。
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以后,严复每译出一部西方著作,鲁迅一定设法买来,如饥似渴地阅读。这些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大大拓宽了鲁迅的视野,使得他对社会和人生都产生了新的思考。
“戛剑生”
在为新知而神魂激扬之余,鲁迅还喜欢骑马,锻炼身体,磨炼意志。
起初,他曾从马上坠落,摔得头破血流,却仍不管不顾,每天照例练习一两个钟头。待熟练些时,鲁迅便和同窗好友策马飞驰,跑到明故宫一带的旗营里去。
当时,明故宫是八旗兵驻地,他们气焰嚣张,对骑马到此的百姓叫骂、投石。鲁迅等热血青年义愤填膺,毫不畏惧,常扬鞭跃马打那里经过,以呼叫表示反抗。他敢于和清廷官僚子弟进行骑术竞赛,一次竞赛中,他遭到旗人的暗算,差点被刮断腿脚。
对此,鲁迅却时常说:“落马一次,即增一次进步。”
在南京,鲁迅寻求到了别样人生。他曾给自己刻过三枚图章:文章误我、戎马书生和戛剑生。其中,“戛剑生”意思是以前读书作古文,耽误了自己的青春,现在要“戛”地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
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毕业文凭(执照),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鲁迅断发照,1903年摄于日本
1902年1月,鲁迅以一等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离开南京,东渡日本。
此后,他用一生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弃医从文,以笔为枪,永不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