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日军炮轰宛平城,一时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卢沟桥的硝烟激荡起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昂扬斗志。
在南京,就有这样一群热血青年,他们以同学会为刀,以战训班为枪,在抗日救亡大潮中奏响一曲青春华章。
同学会
1937年7月28日夜,国民党军队撤退,北平、天津先后沦陷。按照我党北方局的指示,平津学生联合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动员爱国学生撤离平津,有些天津、北平的学生先后流亡到南京。8月中旬,南京平津学生流亡同学会(下简称平津同学会)成立。
平津同学会执行委员中大多数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
原北平西城区共产党地下区委书记李华也随平津流亡学生到达南京,他联系平津同学会中的我党地下党员,建立党的组织。随后,李华和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取得了联系,并向中央代表博古汇报和请示工作。
1937年9月中旬,博古找李华到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谈话,决定建立中共南京市委员会,指定李华为市委书记,由博古直接领导。
市委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与平津流亡学生密切联系,帮助他们提高政治觉悟,吸收他们中间的积极分子入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当时,中日双方正在上海激战,平津同学会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抗日救亡活动。
从1937年9月初开始,南京一些大、中学校的学生,经常来平津同学会联系,共同研究如何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甚至国民党南京宪兵学校的学生,也约请平津同学,去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平津同学会与南京秘密学联取得了联系后,曾与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学生联合举行时事座谈会。
平津同学会的一系列活动超过了国民党当局所允许的行动范围,国民党当局对此产生疑虑和恐慌。他们感到平津同学会和大批平津学生继续留在南京是个威胁,因此视平津同学会为眼中钉、肉中刺,想除之而后快。
战训班
1937年9月中旬,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后方各大、中学校已经开学,北平、天津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在湖南长沙、陕西城固分别成立了临时联合大学为借口,要求平津同学会疏散聚集在南京的大批平津学生,到后方去,并动员平津学生自行离开南京。但是愿意离开南京的同学很少,大多数同学仍然要求到前线,做抗战工作。
南京宪兵司令部借口“维护首都治安”,也多次派人催促平津同学会,从速疏散在南京的大批平津学生,并要求同学会停止活动。同学会予以拒绝。
为解决平津同学会与国民党当局之间的矛盾,李华向平津同学会负责同志传达了博古的指示:以平津同学会的名义,要求国民党当局为流亡到南京的青年学生开办训练班,便于将平津学生以合法的渠道输送到前线,参加抗战工作。
平津同学会派葛佩琦和郑代巩为代表,到南京政府教育部向高教司司长周炳琳提出办战训班的要求。周答,可以转请国府研究。
9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简称战训班)正式宣布开学。一部分同学去了战训班,大部分同学仍然留在平津同学会。
10月9日,国民党当局宣布解散南京平津同学会,并最后通牒:在南京的平津学生,愿意去战训班的就登记,不愿意去战训班的就离开南京。
大转移
战训班主任是军事委员会第六部(民运部)部长陈立夫,副主任是黄仲翔。
战训班的地址在南京建邺路原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旧址,设有班本部,下设大队部和政训处。大队长是李炳昌,政训处长是雷锡龄。有学员五六百人,男生编为三个中队,女生编为一个区队。每个中队有一名政治教官,有三个区队,每个区队有三个小队。中队长、区队长、政治教官由班本部委派,小队长由区队长指派学员担任。
战训班的训练内容主要以军事和政治为主。
军事训练每天占的时间最多。开始是徒手操练,后发给每人一支步枪,进行持枪训练,学习瞄准、射击,最后进行打靶演习。
政治训练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精神讲话”,汪精卫、陈立夫、黄仲翔、刘健群、晏阳初、雷震等人,都到战训班作过“精神讲话”;第二类是政治教官讲“总理遗教”和“领袖言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战地服务常识培训,包括战地救护、战地通讯、战地侦察等。
上海沦陷后,日本飞机天天到南京扔炸弹,训练难以正常进行。
1939年11月下旬,战训班全体同学整队登上轮船,沿长江逆流而上到达芜湖,在此住了约10天。12月上旬,战训班转至安徽省南陵县的丫山镇,在此住了约半个月。12月中旬,南京沦陷。战训班奉命转移,由丫山出发,经青阳、贵池、东流、至德,到达了江西景德镇。
1938年1月1日,战训班在景德镇举行了毕业仪式,发给每位毕业学员一张毕业证书和一枚纪念章。
跟党走
国共两党争夺青年的斗争,贯穿于战训班的始终。
表面上看,战训班是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经办的。实际上,班里的共产党员、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和进步同学,占学员总数的90%以上。他们的活动始终受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是积极跟着共产党走的。
战训班成立之初,中共南京市委就派地下党员顾大椿、王振洪、刘增奎等同志,以学员身份进入了战训班,建立了地下党支部,领导进步学员与反动派进行斗争。当时,在战训班中,有组织联系的地下党员达20多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也在战训班中建立起了分队部,有队员约200人,成为与反动派斗争的骨干力量。
国民党为了拉拢这批青年,走“拥蒋独裁”的道路,在战训班里成立了秘密反动组织“战斗青年社”。民先队员和广大进步同学,从南京到芜湖、丫山、景德镇,每到一地都及时取得了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一次又一次地揭穿了国民党当局用卑鄙手段拉拢同学参加“战斗社”的阴谋,从而使国民党争夺这批青年的企图彻底破产。
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战训班的同学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战工作,继而参加了解放全国的斗争。他们为抗战的胜利,为全国的解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