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劳模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0-09-04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58年,南京钢铁厂(以下简称“南钢”)的第一批创业者,来到了位于长江北岸的大厂镇霸王山。在他们手中,曾经荒芜的大地上矗立起一座座高炉;也是在他们手中,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展现在世人面前。

几十年的建设进程中,南钢有一对著名的“父子劳模”——父亲吕长山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在1959年荣获江苏省先进生产者称号,同年出席全国工交群英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儿子吕云是高级工程师,2000年被授予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父子两代人兢兢业业,为南钢奉献了一生热血,他们是辛勤工作的南钢人的代表,更是优秀劳动者的缩影。

霸王山下

1957年下半年,为贯彻落实农业“四十条”,江苏省、南京市开始筹备江苏省第一个中型钢铁联合生产企业——南京钢铁厂。

据南钢创业者、厂工会原主席王俊杰回忆,1958年南钢开始建设时,条件非常艰苦。“霸王山这里少有人烟,晚上能听到野兽的嚎叫,周围时常有狼出没。”

建设初期,靠的是人挑肩扛,使用的是牛马车、板车和小推车。后来得到社会其他单位的支持,汽车、挖掘机等工具才有了一些,但绝大多数时间还是靠体力劳动。

除此之外,工人们住的工棚分上下两层,上面是草棚子,里面是用毛竹片隔开住的。一到下雨天,工棚里就下小雨,时常一觉醒来,床下的鞋子都漂走了。

吕长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参加钢铁大会战的。而在到南钢前,他从未接触过炼铁工作。

经过刻苦钻研,吕长山很快就掌握了炉前工的操作技术,成为炼铁车间的一名生产能手。

20世纪50年代建厂时,吕长山在工地劳动.jpg

20世纪50年代建厂时,工人们在工地上劳动

炼铁英雄

1959年7月,南钢二号高炉建成投产。当时炼铁用的还是较原始的操作方法,在生产之前要进行烘炉,烘炉过后还必须清理炉缸,这些工作由吕长山等12名炉前工完成。

7月26日,是高炉建成烘炉的最后一天。炉内温度高达70度以上,按常规炉温必须降至50度以下才能进入炉内。为了赢得时间使高炉早一天投产,吕长山不顾高温,一头钻进炉内清扫炉灰。

热浪从四面涌来,吕长山陷在滚热的炉灰里,全身汗如雨下,头昏脑涨。他与热浪顽强拼搏了几个小时,终于完成了任务,确保了高炉提前一天投入生产。

吕长山.jpg

吕长山

高炉新投产,生产情况不是很稳定,时常出现突发性事故。8月的一天,高炉突然断了电,风口小套烧坏6只,浓烈的煤气夹着灼人的蒸汽从风口大量往外喷射。

情况万分危急,吕长山第一个冒着高温浓烟扑向风口。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再爬起来……一连几次,他始终不下“火线”,直到事故处理完毕。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热心的吕长山总是在下班前将机器换新、修好,为下一班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面对大家的称赞,他很淡然:“分配我担任这个工作是党对我的信任,我怎能辜负党对我的期望呢!”

在同事的记忆中,吕长山吃住都在生产车间。“为了确保不停炉,车间出了问题随时都要处理。有时晚上出故障,当时没有电话,就到吕长山住的地方去找人,因此他根本不能正常休息。”

在各项义务劳动中,吕长山总是跑在最前面的人。

建设中的南钢(1959年).jpg

建设中的南钢(1959年)

1959年春天,厂里组织到江边抬耐火泥、修马路,帮助原料场抬矿石,他抬得多,跑得快,被大伙一致公认为“下山猛虎”。

吕长山一直到去世都在南钢工作,他在苦、脏、累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子承父业

吕云是吕长山的儿子,他说,父亲很讲做人原则,对子女教育也十分严格。“父亲是个党员,他对自己要求很高。我以前在农村当过队长,父亲也列了几条‘不允许’——不允许到别人家吃喝、不允许拿生产队的公款、不允许拿徒弟的东西。”

1982年,吕云进厂工作,厂里有很多职位供他挑选,但他毅然选择了环境比较差的烧结岗位。理由很简单:我见过父亲满脸灰尘的样子,这是他工作过的地方。

吕云工作照.jpg

吕云工作照

在南钢,吕云发扬了父亲踏实肯干、不怕吃苦的精神,被同事们称为“实干家”。8点上班,每天他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厂里,专门调取烧结风机的监控进行数据分析,了解风机运行状况。一旦发现异常,便立即到现场进行进一步检查。

吕云任职之后,工厂设备作业率从90%提高到94%—95%。

31年的工作生涯,吕云一直勤勤恳恳。他笑称设备只要坏,厂里第一个就会想到他,这与父亲当年如出一辙。

2000年,吕云被授予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在他看来,劳模是一种荣誉,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一种精神,他希望可以把经验、技术以及劳模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