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旧皮箱 一位百岁老人 近百封红色信件

发布时间:2020-09-09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15年7月,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获赠一只特殊皮箱。

它稍有破损,但大体保存完好,箱内军绿色的衬布干净而平整,可见一直被人悉心保管。

捐赠者是时年104岁的老人高福珍,皮箱是高福珍哥哥——雨花英烈高文华的遗物。

高福珍老人讲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家四年多的哥哥风尘仆仆回到家乡,手里就是拎着这只皮箱。

皮箱跟随高福珍80多年,是老人最后一件关于亲人的纪念物件。

少年高文华.jpg

少年高文华

高文华带回的箱子.jpg

高文华带回的皮箱

拒绝高薪工作,投身革命洪流

高文华,别名文华,化名程清。

1908年11月22日,他出生于无锡城南岸桥弄的一幢旧平房里,是家中长子。高家是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后代,高文华这一辈是高攀龙的第12代孙。

1922年,高文华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他勤工俭学,在学校附近的书店当学徒,得以接触到许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新青年》等刊物。

也许是骨子里承继了先祖的文学气质与革命精神,在进步刊物影响下,高文华逐渐走上追求真理、向往革命的道路。

1924年,怀揣爱国情感,高文华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期间,他参加军校学生军,17岁便当上了连队指导员。这个大家眼中的“娃娃兵”,总是不顾生死,冲锋在前。行军中,他悉心照顾生病士兵,帮他们背包,士兵们从心底里敬佩这个年轻的长官。

高文华家境贫寒,父母体弱多病,多次写信要他回家。东征途中,高文华就收到父亲来信,称已经替他找好工作,月薪60块大洋,希望他尽快结束学业,前去赴职。

高文华拒绝了,他写信给父亲:“我是一个革命者,怎能受钱的牵动呢?老实说,山东有600、6000一月的事,我都不做。”高文华说,他要做“使天下穷苦人将来吃饱穿暖的事”。

不惧囹圄,要用读书把牢底坐穿

1927年,高文华还是拎着皮箱,风尘仆仆回到家乡。

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高文华不贪高位,坚决不当新军阀反攻革命的工具,愤然离开。

那时,高福珍恰好随姨母到广东找哥哥。“后来知道,哥哥回来时什么都没拿,就手提着这只历经战火的皮箱,皮箱里也只装了一套北伐时穿过的军装。”

根据组织安排,高文华任共青团无锡县委宣传委员。他利用自己是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公开身份,担任国民党无锡市特别委员会妇女青年运动委员会党务委员。

他以发展国民党妇女青年运动为掩护,将遭到破坏的共青团组织迅速恢复起来,并发展了新团员,他的家也成了团县委的联络站。

1928年3月,高文华在前往周山浜汤家桥联络工作时不幸被捕。敌人软硬兼施,用尽酷刑,高文华始终只有一句话:“要头有,要名单没有。”

最终,他被判刑9年,囚于南京老虎桥江苏省第一监狱,代号“354”。

高文华不以为意。高福珍回忆:“哥哥说,9年没关系,可以用9年的时间读书。他还自订了读书计划,要用读书把牢底坐穿!”

近百封信件和皮箱,见证兄妹情深

高文华精通英语,在狱中又通过自学掌握了日语和法语。家人便将马克思主义著作加上“New Testament”的封面,装成《圣经》带进监狱。在阴冷黑暗的牢房里,高文华每天可以读300多页五号字、四开本的书。

他把文艺看作武器,要用这样的枪炮子弹继续战斗。在狱中,高文华写下《南风》《屈原》《饿囚之死》等战斗诗篇,揭露国民党当局的罪恶行径。

高文华还坚持与家人通信,指导妹妹们读书。高福珍回忆,大哥经常指导自己读书和学习,让她多做文章,多看杂志,看《资本论》《唯物史观》等。“他还教导我,妇女不是天生被压迫的对象,要形成组织和团体,通过革命来自己解放自己。”

然而,1931年7月之后,家人再也没能收到他的来信。那时,南京大水,监狱里污水没膝,伤寒瘟疫蔓延,许多难友得病倒下,高文华也未能幸免。

不满24岁的高文华走了,留下的遗物有近百封信件,以及狱中写下的诗歌等。它们和高文华带回的那只皮箱,成了家人对他的永久记忆。

解放后,高文华的遗物先后被捐给军事博物馆、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无锡市烈士陵园等处。只有那只皮箱,高福珍一直留在身边,并在里面装满了她整理的高文华的事迹资料。

来源:无锡日报.jpg

高福珍将皮箱捐赠给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来源:无锡日报

2015年7月,104岁的高福珍决定将皮箱捐给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

捐赠前夕,她将皮箱放在床头,摸了又摸,最后抱着皮箱沉沉入睡。

梦中,她又见到瘦弱而坚毅的大哥,听到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做使天下穷苦人将来吃饱穿暖的事!”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