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倾其一生,就是发展平民教育。
在南京,也有这样一名教师: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志愿到乡村小学任教,一干就是近40年。
他就是杨瑞清,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被人们誉为新时代“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杨瑞清
以“陶”为师
“娃娃”教师扎根乡村
1981年,浦口区五里小学来了一名“娃娃”教师——正是18岁的杨瑞清。
与以前的老师不同,彼时,杨瑞清是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文革”后的首批小教专业毕业生,本可以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只是,毕业前,他递交志愿书:立志发扬“行知精神”,到偏僻农村办学。
杨瑞清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我知道农村孩子上不起好学校,也没有好老师,我想和陶行知先生一样,改变这种现状。”
然而,看着这个稚气未脱的老师,村民露出了失望的神情:“肯定是好学校挑剩下来的。”
杨瑞清没有理会,带着初为人师的喜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
五里村小学是一所设有5个班和1个学前班的乡村学校,有100多名师生。教室里只有课桌,凳子则是学生从家里面扛过来的。杨瑞清接手的班级被称为“二年级万岁”,38名学生有20人留过级。
他把这个班命名为“行知实验班”,暗下决心,一定要实践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杨瑞清住在芦席做隔墙的半间屋里,自己买菜做饭,每天教书育人。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总是抱以无限的耐心、无比的爱心,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杨瑞清给了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二年,杨瑞清所带班级所有的留级生都顺利升级。
不改初心
放弃进城当官,坚持留村任教
杨瑞清的认真负责,感动了淳朴的农民。他们拿出农村改革后积攒的第一笔钱,全村集资7万多元建了新校舍,不少原来转学出去的孩子又纷纷回来了。
1983年5月,正当杨瑞清带着孩子搬进“新家”、准备再接再厉大干一场时,新的考验再次到来——他接到担任团县委副书记的调令。杨瑞清服从调动,走马上任。
尽管身在县城,但他心中一直牵挂着班上的孩子们。从政还是从教?4个月后,杨瑞清做出选择,辞去团委的工作,再次回到五里小学。
“团委书记不缺我一个,但乡村教师不能再少我一个。”杨瑞清回忆,在团县委的办公室每天都如坐针毡,好像总能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觉得自己辜负了村民对学校的信任和支持。
1985年1月10日,五里小学正式更名为行知小学,杨瑞清任校长。
1989年12月,杨瑞清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学校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只能依靠收取学生少许杂费来维持运转,教师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钱的基本工资,骨干教师不断流失。
“每次有老师走,我们都会开欢送会,一次又一次的欢送会于我而言是很大的考验,我有时会想,如果大家都走了,我一个人怎么办?学校怎么办?”
有人劝杨瑞清:“你也可以调走啊。”只是,杨瑞清选择不改初心,坚持走下去。
抓住机遇
小树林见证他的教育梦
走在行知学校,笔直的池杉树林令人眼前一亮。
那是三十多年前,杨瑞清和同事们一起种下的。“当时学校的课桌凳摇摇晃晃,没钱修,我们就自己种树,等到树长大了,就可以用来更新课桌凳了。”
如今,池杉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曾经偏僻落后的村办小学,也发展为集一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初中、一个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的行知教育集团。
杨瑞清与孩子们在池杉树林合影
走出困境是在1994年。杨瑞清和同事抓住机遇,争取到南京市关工委、市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基金会、市教育局、县政府的支持,创立了行知基地,吸引城里学生和国外孩子在这里了解农村科技与发展、体验乡村生活。2005年,南京市政府决定将行知基地建设成江苏省重点基地。至2019年7月,行知基地累计接待了近36万名师生体验乡村生活,10000多名境外师生浸濡中华文化。
行知小学也发展成为行知教育集团——包括行知小学及其附属幼儿园、行知中学、高旺小学、行知基地,拥有数千名师生。
学校华丽转身,荣誉接踵而来:杨瑞清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中国当代教育名家,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人们称赞他是“陶行知式的乡村教育家”。
功成名就的杨瑞清仍旧谦逊低调。他说:“如果要我对自己再定位,那么我的选择仍然是‘办行知小学,教农民孩子’。”
而说到未来,这位扎根乡村教育近40年的人民教师如此展望:“我相信,正如我们的校训‘还能更精彩’一样,我们的教育未来一定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