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宣讲团——
成员来自南京第四干休所,有老红军、老八路、老战士,平均党龄60年。
他们奔走在军营、校园和企事业单位,用朋友间讲故事的方式演绎党史、军史,得到了人们的真心喜爱,被誉为新时代的“播火者”。
宣讲团在原南京军区某坦克训练基地受到官兵热烈欢迎(摄影:练红宁 耿联)
宣讲革命经历,老党员组成宣讲团
宣讲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1982年夏天,时年66岁的老红军邹志成离休后,搬进第四干休所的一座小院子里。
邹志成曾经担任过陈毅的警卫员,跟随陈毅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解放后,先后出任我军第一个水兵师师长和南京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他曾作为唯一的团职干部出席开国大典,并多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他不喜欢和周围邻居讲自己的“光荣史”,但只要学校、街道或部队请他去给学生、战士们做报告,邹志成都会欣然应允。
在第四干休所,还有很多邹志成这样的老党员,如“三肢”被打断过的老八路、原“钢八连”指导员艾奇,华东装甲兵坦克队首任指导员朱恒怡,陕北老兵郝成英,小曲歌手范振春等。
就这样,在邹志成和艾奇等人组织下,第四干休所老党员们组成宣讲团,不说教、不灌输、不打官腔、不说套话,用朋友间讲故事的方式演绎党史、军史。
个个有“绝活”,生动讲述党史、军史
宣讲团有个规矩,要想上台,先在家里过脱稿关,不准死背稿子,演讲必须以事感人、以情动人,达到出现掌声、笑声、欢呼、流泪的要求。
为提高讲课效果,成员们自费购买演讲专业书籍,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使课讲得越来越好。
“向群众宣传一杯水、自己就要储备一桶水”,则是宣讲团多年来坚持的理念。每次宣讲前,或者是重大会议后,他们都拿着放大镜写读书笔记,有的请来保姆读报,还有的戴着助听器听时事报告,先一步学习,吃透精神,理清脉络。
成立以来,宣讲团几次改名——“传统教育报告团”“老党员‘三个代表’宣讲团”“老党员十八大精神宣讲团”……名称变化见证了他们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足迹,也见证了老党员对党的创新理论常学常新的热情。
宣讲中,老党员各有各的“绝活”。比如,范振春经常在报告中唱起他小时候唱过的苏北小调,郝成英也会表演陕北民歌,还有的吟着自创的新诗。
一次,艾奇应邀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做报告讲传统。两个小时内,台下四百多名法官无一人走动,鸦雀无声,许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传播正能量,新时代的“播火者”
新世纪初,宣讲团把为年轻一代讲传统作为己任,用500多场报告震撼人心,被誉为新时代的“播火者”。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报了他们的事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点赞他们“老当益壮志更坚,老共产党员们义务作报告”。
而名气愈来愈大的宣讲团,始终不忘讲党的先进性。每次外出宣讲都是自筹路费,上级提出为他们报销部分费用,也被婉言谢绝。
宣讲团成员曾这样说过:“就是给年轻人点把火、添把柴、加把劲的,用老年人不多的蜡烛燃旺年轻人的青春之火,比起牺牲的战友,做这点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宣讲团成立以来,有不少成员相继故去,其中艾奇更是病倒在宣讲台上。
艾奇等做报告后为战士签名(来源:中红网)
2005年3月22日,艾奇在某单位做宣讲。人们发现他脸色蜡黄,劝他别再讲了。他却摆摆手:“我都准备好了,一定要讲完。”讲完课后,艾奇才住进医院,与病魔顽强抗争,5月4日不幸离开人世。
老骥伏枥,晚霞胜火,其他成员继续前进在“播火”路上。如不少老党员所说:“只要有一口气,决不停止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脚步,一定要让党的光辉照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