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当代陶行知”终生奉献留美名

发布时间:2020-09-28 00:00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他曾是国民党空军的航空机械师,却放弃优厚的待遇,携妻抱子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他投身教育事业,一生创办多所学校,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教育、献给了人民。

他一辈子艰苦奋斗,两袖清风,70多岁高龄时仍骑自行车上班,令人敬佩,被人们称为“自行车校长”。

他就是南京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有着“当代陶行知”之称的朱刚。

投奔革命圣地

1917年,朱刚出生在南京东郊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明孝陵小学和岔路口小学。读书时,他从老师那里知道了陶行知的事迹。陶行知给了少年朱刚民主、自强不息的启蒙,也在他心中种下了献身教育的种子。

朱刚在上海读完了中学,在那里接触了进步思想,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毕业后,朱刚回到南京工作,在大校场机场担任航空机械师。

1937年,日军攻占了南京,朱刚带着家人随同机场撤到了湖南衡阳。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年轻的朱刚对国民党的腐败、黑暗和消极抗战不满,急切地寻求真理,追求革命。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工人的月伙食费只有四五块,而朱刚作为紧缺的航空机械人才,月薪达42块大洋,待遇非常优厚。即便如此,他依然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的斗争生活。

1938年,朱刚与妻儿抵达延安时合影.png

1938年,朱刚与妻儿抵达延安时合影

1938年6月,朱刚与妻子耿明抱着儿子,与4个志同道合的工人一起从衡阳出发,辗转长沙、武汉、西安,前往延安。

10月10日,朱刚和妻子历经艰难,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尽管当时去延安的青年夫妇很多,但抱着孩子到延安参加革命的,朱刚夫妇是唯一的一对。因此,在当时的延安引起极大的反响。

朱刚夫妻俩被分配到抗大二大队学习。在延安,抗大学员一边开荒,一边躲避日军轰炸,一边学习。同年,朱刚入党,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身教重于言教

在延安的日子里,朱刚曾四次亲聆毛主席的教诲。有一次毛主席专门来抗大二大队作演讲。他说:一要革命到底,为共产主义革命到底;二要艰苦奋斗,这才能革命到底;三要自觉遵守革命纪律,这是革命胜利的保证。

毛主席说的这几条,成了朱刚一生的奋斗准则。

朱刚患有中耳炎,听力很差,所以在抗大二大队学习毕业后,他没有能奔赴前方作战,而是被分到了政治队。

1939年3月,党中央以二大队为基础办了工人学校,朱刚随队到工人学校工作。7月,党中央决定把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工人学校合并起来,创办华北联合大学,到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朱刚将在联合大学工人部担任教员。

离开延安时,毛主席亲临欢送大会,对当时一心想到前方打仗、不安心工作的抗大教员做起了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是非常光荣的工作。

主席的教诲,朱刚终身难忘。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中,朱刚转战西北、华北各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先后创办了冀察热中学、董存瑞中学等四所学校。

1949年7月,朱刚(带孩子者)任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时与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学合影.png

1949年7月,朱刚(带孩子者)任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时与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学合影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南京解放,朱刚回到阔别十余年的故乡,受刘伯承市长任命,担任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

在一中校长任上,朱刚每天第一个到校,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出早操,以自己“身教重于言教”的行动带好头做表率。

经过全校师生的团结努力,一中影响力大增,朱刚也因此作为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

从1949年起,朱刚先后在南京主办了多所学校。1980年他筹建全国最早职业大学之一——金陵职业大学,首开校企联盟、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学优择用,把市场经济体制引进教育领域之先河;1992年朱刚创办了民办中华育才中等专业学校……

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教育、献给了人民。

一生两袖清风

朱刚受到延安精神熏陶,一辈子艰苦奋斗。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市政府拨款两万元让学校为他配备汽车,被朱刚拒绝了,他把拨下来的资金为学校添置了图书,自己则一直骑着一辆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的。

从此“自行车校长”的称号就传了出来,无论他的同事还是一拨拨学生,都是在他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学习成长的。

朱刚和自己的“老伙伴”自行车.jpg

朱刚和自己的“老伙伴”自行车

朱刚从不讲究物质享受,一直穿着老式呢子中山装。住的也只是一小套房子,内设简单、房内堆放许多报纸杂志。只是在他住院期间,子女才简单地将房子装修了一下。

由于子女较多,朱刚的生活较紧,但他仍以节省下来的生活费,购置图书仪器,捐赠学校,并资助特困学生;他还将著名书画家赠送他的珍贵书画,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1992年5月5日,南京延安精神研究会成立,朱刚先后任第一、第二、第三届会长。他坚持用延安精神办会,大力弘扬、践行延安精神。研究会经费有限,他十分节约,没有用公款请过一次客,两袖清风。

2008年4月10日,91岁的朱刚安然辞世。

朱刚从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8000多名学生遍及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他的一位学生写了一副挽联,映照了朱刚传奇的一生:“金陵农家子挈妇将雏奔赴延安,捧着一颗心来,出生入死干革命;当代教育家艰苦创业呐喊前行,不带半根草去,终生奉献留美名。”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