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寻矿 “南字705”部队的峥嵘岁月

发布时间:2020-10-11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70年底,南京发生了一桩神秘的“失踪”事件。

半个月左右时间里,有6所学校的80名学生突然“失踪”,家长们到处寻找,却未见蛛丝马迹。

直到1971年初,一封封入伍通知书的到来,才解开学生们“失踪”的谜团。

这批学生兵被征召到大别山深处,寻找制造原子弹的原材料。

这是一段神秘艰辛而又激情燃烧的往事。

1.jpg

1975年《解放军画报》刊登的南字705部队女兵照片

许世友组建

新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

家住鼓楼区建宁路街道的郭文玉,是当年80名学生兵中的一员。

据他回忆,1970年的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到树人中学上学。到了学校后却临时接到通知,与其他同学一起到学校操场集合,然后被一辆军用卡车拉到了幕府山脚下。

“当时还有很多学生一起被拉到了幕府山,有梅园中学、晓庄中学、南京四中等,差不多6所学校来了600多名学生。起初,我们不知道要去干什么,后来才渐渐知道,是要‘找矿’。”

原来,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的许世友从战略高度出发,提出江苏也要搞原子弹。他先是到北京谈思路、要编制,得到批准后就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字705部队。

当时,南京军区从南京市的六所中学挑选出600多名学生,在幕府山脚下找了两个月的“矿”。1970年12月26日,经反复筛选,从中选出80名学生,秘密送往江北“花旗营工地”集合待命。

郭文玉还记得,当时大家在操场集合,被念到名字的就上了军车。“后来才知道一共有40个男兵、40个女兵被拉到浦口,我们在一个训练场学习,一共学了3天。”

3天后,这80名学生又上了车,领导告诉他们,有一个神秘任务需要他们完成。29日下午,他们到达了目的地——安徽大别山。

18岁的郭文玉还不知道,自己将成为新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的一员,为我国原子弹事业作出贡献。

远赴大别山

南京城市兵获许世友夸赞

1971年1月3日,郭文玉等80名战士每人都领到了一套军装。“这是我们第一次穿上军装,大家都很兴奋。”

由于南字705部队是秘密征兵,80名学生也是“秘密出城”,直到1971年初部队给他们家中寄去入伍通知书,家人才得知他们的去向。

而带着“特殊任务”,郭文玉等人在大别山一待就是几年。“我们需要找原料,制造一种叫‘黄饼’的东西。后来专家才告诉我们,这不是‘黄饼’而是叫‘铀’,是造原子弹用的原材料。”

起初,部队条件简陋,战士们没有营房,只能男兵们自己搭个地方住,女兵住在当地老百姓家中。于是,每天找完原料,大家还要去山上背石头下来盖房子,一个来回要十几里路,每天都会背个两三趟。过了一年,才把营房建起来。

在核工业专家亲自教授下,郭文玉与战友在极短时间里冒着危险,用简陋的手工操作方法,拿出了符合原子工业标准的“半成品”。

南字705部队一营水冶连女兵与许世友司令员的合影.png

南字705部队一营水冶连女兵与许世友司令员的合影

一天,许世友突然来到营地视察。时隔多年,郭文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

“还记得当时许司令员说,‘你们这批南京兵,非常辛苦,没想到农村兵吃不了的苦,你们能吃得下来。你们是好样的,你们也让我改变了对城市兵的看法,改变了对南京城市兵的印象’。”

【延伸阅读】

1970年组建的南字705部队是中国第一支铀矿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指挥部领导。

组建完成以后,部队化整为零,向安徽大别山、南京幕府山、江苏省溧水“七一工地”、南京栖霞山进发。办矿山,上普查,挖矿石,搞冶炼,为中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2年大裁军中,连队连同整个部队的兵种番号撤销,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南京晨报

【责任编辑:耿朴凡】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