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的情形特别好,江南到江北一直到华北,我们到处普遍地发展,使我们更加接近胜利,使我们的家乡更加平静,使我们更能很快地看到家乡的亲人。”
1943年初,邹毅给远在江西横峰的母亲写下一封信,信中满怀对革命胜利的信心。但在随后与敌人的斗争中,邹毅不幸牺牲。
解放后,考虑到老人难以接受儿子牺牲的打击,时任江西省省长的邵式平谎称邹毅被派往国外进行重要工作。
为了保密,直到1967年老人去世后,邹毅的名字才被补刻在横峰县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邹毅
报国有志
1918年,邹毅出生在江西横峰县。由于父亲邹秀峰是早期共产党员,邹毅自幼便跟父亲生活在革命队伍里,就读于苏区根据地创办的列宁小学、列宁师范。耳濡目染中,革命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萌芽。
在邹毅17岁这年,邹秀峰不幸被敌人杀害。父亲的死没有使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来日方长,报国有志。”
1941年底,邹毅来到溧水县,担任韩胡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
韩胡区的敌伪势力较强,北临溧水县城日伪军大本营,辖区内有中山庵日伪据点,斗争形势复杂。邹毅深知,要想使这里成为抗日斗争的前哨阵地,必须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一方面,邹毅积极筹建区大队武装,鼓励动员青年参加抗日队伍,斗恶霸、抓汉奸。中山庵的伪警察巡官被抓住镇压后,接任的巡官慑于邹毅的威名,上任前竟先拜见邹毅,保证为新四军送情报并且绝不伤害任何人。
另一方面,邹毅积极争取开明绅士与新四军合作,共同抗日。在他的宣传教育下,马占乡的一个保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伪官塘乡长臧克兴也暗中倒向新四军一边,经常向抗日政府汇报敌人的动向。
抗日工作成绩卓然,群众们都很敬重这位年纪不大但经验丰富的区长,称他为“江西来的红小鬼,抗日的先锋战士”。
智取“良民证”
1942年,由于斗争的需要,新四军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急需一批“良民证”作为掩护。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由邹毅去完成。
开会商讨后,邹毅想出了一个危险但又能快速得到“良民证”的方法——假扮国民党乡长,利用敌伪关系,深入溧水陆军宪兵队智取。
第二天一早,只见邹毅身穿长衫、头戴礼帽,带上化装成乡丁的一位小战士,来到溧水县伪警察局巡官办公室。巡官听邹毅说明来意,有些慌了:“进宪兵队非常危险,弄不好要掉脑袋的。”
邹毅直言:“我们个人安危是小事,完不成上级布置的任务,革命就要受损失。”在邹毅的鼓励下,巡官决心带着二人前往宪兵队试一试。为了防止敌人搜身,邹毅将随身携带的短枪留在办公室内,赤手空拳地走进了宪兵队。
巡官找到了相熟的翻译,称邹毅是国民党的乡长,希望通过发放“良民证”来维持地方治安,以更好地为日军效劳。日军听了翻译的话,信以为真,高兴地大手一挥,发给邹毅一整包“良民证”。
将“良民证”用纸包好,邹毅和小战士离开宪兵队,快速向城外走去。直到把县城远远甩在身后,两人才放缓脚步松了一口气。
血染老虎庄
苏南反顽战役后,新四军第十六旅主力冲破重重包围,转移至敌后。溧水县地方党政机关留守原地,坚持斗争。
面对南有国民党军“清剿”、北有日伪军“扫荡”的险恶环境,邹毅带领区大队短枪班四处出击,鼓舞着韩胡区人民的抗日斗志。国民党顽固派对此又怕又恨,竟勾结日本便衣特务,伺机暗害邹毅,企图摧毁韩胡区抗日民主政权。
1943年7月8日夜里,邹毅在夜色的掩护下,带着短枪班到岗北头、吴家边一带,向乡保长、开明绅士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待工作完成,已接近午夜,顾不上休息,他又匆匆赶到戴家桥老虎庄,与蒲塘区长任重汇合,研究开辟洪蓝埠敌伪边区的工作。
由于保密不慎,顽固派乡长殷万辂等人得知了此事。在邹毅到达后,殷万辂连夜派人向国民党顽军告密,敌人派了一个特务连包围了老虎庄。
双方武力悬殊巨大,这一仗打得异常激烈。战斗中,邹毅身受重伤,短枪班班长背着他边撤边打。邹毅疾呼:“不要管我,我掩护你们赶快突围。”
敌人猛扑过来,因寡不敌众,邹毅最终壮烈牺牲,英雄的鲜血洒在这片土地上。
“革命者若能做到赤胆忠心,便也就无所畏惧了”,年仅25岁的他用生命践行了他的初心。
参考资料
《溧水党史资料 第4辑》
《南京党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