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区中山北路576号,红砖、青瓦、水磨石地,40米高的巨型塔吊,近200米的传送带,各式工业设备伫立,静对着江面。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
民国首都电厂遗存,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工业风。一走进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伴着江风,临着江景,人们就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对话与交融。
八年斗争
1910年,南京西华门外,中国第一家官办电厂——金陵电灯官厂点亮了古都南京的第一盏电灯。下关发电所作为其分厂,建于1919年,是民国首都电厂的前身。
电厂建成后,几经曲折,有过“全国模范电厂”“首都的眼睛”之兴盛年代,也有过遭受日军肆意破坏的衰败时期。
民国首都电厂旧照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首都电厂不久也与日军开始了长达8年的斗争。
9月25日,日军飞机空袭南京,电厂电气控制设备大部分被炸毁,电路控制失灵,机房也多处受损。
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开始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据记载,嗜杀成性的日军冲进首都电厂后,将躲避战祸的数千难民,全部押至附近的煤炭港江边,分批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难民全都罹难,其中就有47名电厂工人。
1951年,下关发电厂树立“死难工人纪念碑”
日本陆军16师团中岛部队占领电厂后,电厂工人同仇敌忾,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趁日军不在,就消极怠工,或有意多烧煤炭,甚至悄悄拉掉送电线路、将锅炉熄火,故意制造事故。
日军盘踞电厂8年,电厂工人们坚持斗争了8年。
团结护厂
抗战胜利后,1947年,首都电厂老厂附近建起了简易厂房,以解决南京用电之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云集长江北岸。国民党政府深感大势已去,在溃逃前扬言要炸掉首都电厂,让共产党接管的南京城一片黑暗。
民国首都电厂旧照
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根据上级指示,领导南京工人、学生、教职员工开展反对搬迁、护厂护校斗争。
2月的一天,中共南京地下市委派遣地下党员鲁平来到首都电厂,与这里的地下党员联系,开展护厂斗争。
他还随身携带了一封来自解放区的信件,写信人是中共党员陆菊如,收件人则是陆菊如的堂兄、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陆法曾。
接到陆菊如的信,陆法曾十分高兴。他热情地接待了鲁平,然后介绍在首都电厂任工程师的堂弟陆佑曾与鲁平直接联系。
那段时间,鲁平与陆佑曾往来频繁。一次次的秘密接触中,保护电厂的组织工作方案逐渐成形。
3月,首都电厂秘密成立了工人护厂纠察队,部分职工家属也到了厂里,负责后勤工作。
迎接解放
4月21日,大批国民党军开始溃退,更大的阴影笼罩着电厂。
此时,银行冻结了电厂的资金,燃煤中断。面对即将断煤停电的窘境,发电厂工人不顾经济上的拮据,每人捐献两块银元购买煤炭,只为维持发电、迎接解放。
电厂的卸煤码头
一股驻扎在首都电厂的国民党宪兵,企图炸毁电厂,作最后挣扎。
紧急关头,中共地下党员、电气领班马文贤一面与国民党宪兵周旋,一面安排工人把电厂的前后铁门关死,同时将围墙通电,不许外人进入厂区,“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
那段时间,护厂工人还由三班制改为两班制,连续开机发电,以实际行动迎接解放。
“渡江第一船”
4月23日,占领三浦地区的人民解放军第35军,接到上级命令——立即渡江。
此前,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国民党曾下令将江北所有船只烧掉或拖至江南。船只,成了大军的急需品。
那天,第35军的几名侦察员乘着小木船来下关找船,与首都电厂工人接上头。电厂工人驾驶着电厂拖煤船“京电”号驶向北岸,承担起接运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使命。
“京电”号
江面上,“京电”号连续奋战11小时,运送了14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过江进入南京城,邓小平、陈毅等也是乘坐它渡江进入南京。立下赫赫战功的“京电”号,获得“渡江第一船”的光荣称号。
4月23日,当胜利的红旗插上总统府,蒋家王朝统治彻底覆灭。长江之畔的首都电厂,迎来新生,捧给了人民一座明亮的南京城。
历史转变
1949年5月3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首都电厂。5月18日,将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更名为南京电厂下关发电所。
至此,民国首都电厂这一名称退出历史舞台,但下关电厂仍然继续发展,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
50年安装的机组
经过三期扩建,电厂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1.5万千瓦,至上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承担了省内三分之一的发电任务。
2002年12月,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部署,南京下关电厂归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2003年,电厂成为国家首座城市环保示范电厂。
2009年3月13日,电厂搬迁新址——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
搬迁后的大唐南京发电厂
2010年,一期工程2台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被誉为首个火电“示范电厂工程”。
2020年,大唐南京发电厂启动二期9H型高效天然气清洁发电项目,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企业步伐。
南京的这一座百年电厂,如夜空的星辰,依旧灿烂。
参考资料:
《昨夜星辰仍灿烂》
《档案解密——民国首都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