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神”锁定 “长江微笑”有了智能看护

发布时间:2021-01-01 00:00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大美南京,浩荡长江穿城而过。

  天气晴好时,在江岸边漫步,常能看见被誉为“长江微笑”的江豚,圆鼓鼓的脑袋露出水面,时而乘风戏水,时而江中游弋,萌趣十足。

微信图片_20200221110009.jpg

长江江豚(南大五维/供图)

  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能够在市区看到江豚的城市。2014年,南京市下关滨江开发改造指挥部专门邀请上海市政设计院,将鼓楼区大马路长江岸边的两个废弃码头墩改建成“江豚观赏地”,造就了南京又一个网红打卡点。

  李想是江豚的铁杆粉丝,得闲时,他常到江边蹲点守候,希望能亲眼看一看江中那抹憨态可掬的身影。

NW1A6092.jpg

李想(魏明明/摄)

  “其实,我在办公室就能看到江豚。”李想神秘地说。

  警钟敲响

  李想,85后,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打小就常听大人提起江豚——“南京人习惯把江豚叫作‘江猪’,小时候经常听长辈提起,但从没见过”。

  李想家住南京市玄武区,父母常从江上渔民手里买鱼。不知从何时起,他发现,父母买回来的江鱼似乎越来越小了。

  近几十年来,因为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长江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减。作为长江流域唯一的水生鲸类哺乳动物,江豚也受到食物减少和污染的影响,数量逐年递减。

  2013年,江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年,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信息称,长江江豚减少,仅剩千余头。

  江豚敲响了长江大保护的警钟,李想一边为素未谋面的长江“精灵”感到揪心,一边开始思考如何为拯救江豚、保护长江尽自己的一份力。

  一步之遥

  2008年,李想考入南京大学,成为电子学专业研究生。3年后,他和4名志同道合的校友,依托南京大学,一起创办了江苏南大五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五维”),并任副总经理。

  李想把公司比作一座校企合作的桥梁。“我们发现,有些老师研究出创新成果,但不知道应用到哪里;同时,有些企业碰到难题,不知道谁能解决。”李想介绍说,“我们要做的,是将学校实验室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生产上。”

  2018年伊始,南京市委发布2018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为响应号召,2018年5月,南大五维联合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团队,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大学传感与成像技术研究院。

  当时,李想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实现保护长江、保护江豚的夙愿,仅剩一步之遥。

  “火眼金睛”

  最初,李想和公司依托科研、技术优势,将精力集中于卫星等高精尖的业务上。直到有地方领导在考察公司后提出,希望他们将技术应用到地方上来,服务南京。

  “这其实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不能一直专注于蓝海市场,还需要有接地气的东西。”李想说,“地理信息和遥感、人工智能等都是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这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都有很大的应用空间。”

  这一想法,推动着李想和公司融入到南京市全力推进的“长江大保护”战略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跨江布局、拥江发展的南京,对待长江的态度,也从“开发中保护”转变为“保护中发展”。

  2019年3月,一个由南京市大数据局牵头,南京大学传感与成像技术研究院作为核心技术支撑单位、南大五维作为建设单位的生态环境感知系统开始搭建。

  这套系统有个生动的名字——“生态眼”。

  “之所以取名为‘眼’而不是某某‘平台’,是因为我们希望在感知手段上面有一个维度上的提升。不是仅靠传统的理化指标,而是能真的使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人看得到、体会得到。”李想说。

  据李想介绍,生态眼是一个以南京物联网城市综合感知平台为基础,综合利用卫星和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物联网监测等创新技术,多源动态、综合感知、全面精准、实时智能的长江南京段智慧平台。

  2019年底,生态眼项目(一期)初步建成并试运行。在南京市大数据局的大力支持下,平台融合了17个市级涉江部门23个信息化系统,接入269个水质、空气质量等传感设备传输的数据及891路监控视频,通过卫星影像、彩色夜视相机等物联网设备,最终形成实时感知、数据汇集、智能分析、跟踪预警、现场处置反馈的闭环监管。

QQ截图20201231100829.jpg

  南京“生态眼”(南大五维/供图)

  在全长97公里的长江南京段上,偷排污水、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逃不过生态眼的监测。甚至一滴江水,从入宁到出宁的水质变化,都可通过生态眼获知。

QQ截图20201231100808.jpg

生态眼分析断面污染成因(南大五维/供图)

  有了这双“火眼金睛”,长江南京段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长江微笑”

  对于人们来说,活泼的生物永远比枯燥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江豚的生存状态,可谓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风向标。“对老百姓而言,江豚的微笑,就是最直观的治江成效。”李想说。

  为了实现对江豚长时间、大范围的监测统计,生态眼系统在“江豚观赏地”附近,部署了一台1.25亿像素的相机。

  “通过这台超高像素的相机,我们的监测视野可以覆盖两千米的江面。”李想介绍说。

  但监测江豚还有许多难点。“成年江豚体长平均1.2—1.6米,每次出水换气的平均时间仅为0.85秒,就是一瞬间的事。另外,波浪、江面上的漂浮物、轮船和其他动物,也会干扰监测”。

  要解决这一系列难点,只能不断提高监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此,生态眼系统专门为江豚建立了一个样本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训练和迭代,成功建造出模型,精准识别并抓拍江豚的活动。

  “通过生态眼,我看到江豚把鱼追得跳出水面,看到几头小江豚一起探头嬉戏,他们生活得很好,我特别开心。”李想说。

  如今,通过生态眼,李想即使在办公室,也能看见“长江微笑”。在生态眼平台上,已存有上千条的江豚视频,抓拍的次数和时间等数据,都清晰可见。

  “我相信以后打开电脑,会查收越来越多的‘长江微笑’。”李想笑着说。

【责任编辑:施金挺】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