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4日,新年首个工作日,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隆重召开。
会上,一批在创新名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受到表彰,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李爱民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在我国,仅化工、轻工、纺织等行业每年产生的废水就达上百亿吨,一些废水因浓度高、毒性大、酸碱性强、难以生物降解,成为污染治理中最难的一环。
这些年来,李爱民一直带领着团队在啃着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硬骨头”。
李爱民
十年治淮,急难先锋
出生于素有“百河之城”美誉的盐城,李爱民从小就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时常回忆起自己儿时在家乡的河水中游泳、捉鱼的情景。
怀揣这份感情,李爱民一直从事着化工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为国家“十二五”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负责人,李爱民十年治淮,付出无数心血。
“要治大河必先治小河”,李爱民和他的团队首先将治理的目标锁定贾鲁河。贾鲁河是淮河的支流,流域面积只占到淮河的1/49,污染负荷却占到淮河的七分之一。
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李爱民和团队几经调研,提出“三级控制、三级循环、三级标准”的创新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贾鲁河的水质。以贾鲁河研究成果为基础,相关技术在淮河流域200余家企业推广,支撑了淮河流域水质的持续改善。
李爱民主持完成的“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治理与毒性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爱民同时也是江苏省环境污染应急首席专家,在危机发生时,他常常被赋予“急难先锋”的角色。
2009年,常州一家化工厂偷排30吨化工废水,全市至少20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2010年,徐州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抢险救灾过程中排出的矿井水,威胁大运河这一重要饮用水源地的安全……每一次现场,都有李爱民忙碌的身影。
“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科学家必须要挺身而出。”
变废为宝,从废水里“捞钱”
十多年来,李爱民及其团队在控源减排上突破十多项关键技术,获国家专利200多项。其中,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再生水回用技术,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垄断,以效率高、能耗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势跃居国际先进行列。
“我们原来的思路,就是有污染物就消灭污染物。”李爱民说。但他们渐渐发现,消灭污染物需要花很大的代价。
磁性树脂吸附实现把污染物资源化,让污染物回收利用,回收的价值不仅可以抵偿企业废水处理的成本,甚至还有盈余,让排污的企业“原来是往废水里扔钱,现在是从废水里捞钱”。
这一创新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省份、近百家企业得到应用,每年处理化工废水近亿吨,从废水中回收化工原料约4万吨,价值约2亿元。
江苏省内长江沿岸共有34家化工园区,“重化围江”难题急需破解。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发起成立后,李爱民成为中心首席科学家,其多年科研攻关的丰富经验,也为长江生态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不让污水进入长江,是南京“护一江清水东流”作出的承诺。如今,中心已牵头制定江北新材料科技园企业污水间接排放标准,开展化工废水无毒排放示范,并进一步推动秦淮河污染治理。
产学研用一体化,打造环保产业的“黄埔军校”
“技术创新分两大块,一是从研究到技术,二是从技术到装备再到产品。”李爱民认为,许多高校只重视技术的研究,却忽略了“技术到装备再到产品”的研究。
李爱民和他所在的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组建了校内校外两个平台来实现这一目标。在他看来,学校和地方政府共建平台,目的是为了让平台支撑技术的二次开发,从而孵化企业;再通过企业的联盟和集成,“把珍珠串成项链”,并通过机制保障,形成行业和区域的问题解决能力。
2017年底,响应南京市委市政府“两落地,一融合”政策号召,由南京大学、李爱民团队、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并成为南京市首批签约落地的31个新型研发机构之一。
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
“扶持年轻人创业创新,平台就像靠背一样,要支撑他、引导他。”相比于年轻人独自创业所面临的经验不足、资金难筹的窘境,平台的存在就好比是一个大团队,成功率自然就会提高。
如今,研究院走出诸多博士科技企业家,孵化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李爱民计划着让这个平台成为中国战略环保产业的“黄埔军校”,为美丽中国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新华报业网、《中国发展观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