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9月6日黄昏,一批全副武装的伪军集结在南京高淳县花墙门村,气焰嚣张地催粮逼款,拉丁抓伕,村民对他们恨得牙根发痒。
在区大队的帮助下,花墙门组织千余群众一鼓作气,一路奋勇追杀,打死打伤日军十余名,焚毁碉堡两座,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花墙门战斗的大获全胜,与范征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花墙门战斗”场景复原
因势利导
引领大刀会
范征夫是扬州人,1940年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0月,苏南新四军向敌人后方进军,收复和开辟了大片地区,急需大批干部开展地方工作,范征夫就是在这个时候被安排到当时的高淳县安兴区开始工作。
1944年11月17日,中共苏南三地委副书记李广和高淳县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前排左起:李广、毛英奇、周林,后排左起:杨辛、许治、范征夫。
安兴区一带斗争情况复杂,日、伪、顽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另有大刀会组织广泛分布。由于国民党专员汪国栋背后操纵利用大刀会,抵制新四军组织农会、发展民兵,给新四军的党政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当时的高淳县县长方克强与范征夫是故交,曾一再提醒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处理好与大刀会的关系。方克强的话使范征夫回想起1940年6月在横山县发生过的大刀会“暴动事件”,他当时所在的连队受到很大损失。想到这,他越发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
范征夫与安兴区委同志共同研究后,一致认为对大刀会只能“智取”,因势利导,把刀会群众争取到新四军这边来,不能“力敌”或直接不承认。
怎么接近这些刀会成员,成了摆在范征夫面前的一道难题。大刀会的活动场所多设在各村香堂内,刀会会员对于陌生人十分警惕,一旦发现生人,便立刻逐之门外。
正当他感到一筹莫展之际,上级调派沈传清来安兴区任副大队长,全力辅助范征夫。沈传清曾是大刀会会员,对于整套会规、行话、暗语非常熟悉,对会员的心理、习惯也了然于胸。
范征夫与沈传清一起,经常到大刀会的香堂“串门”,与广大会员称兄道弟。由于基层大刀会会员多是贫苦农民,在多次接触后,渐渐打消了他们对共产党、新四军的怀疑与顾虑。
没多久,安兴区部分村庄的大刀会会员就被争取过来,范征夫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他们“抗日保家”的民族意识和觉悟,并着手组织秘密游击小组。
怒火爆发
痛击敌伪顽
花墙门是安兴区的一个大村子,有六百多户人家,距离伪军下坝据点只有四里路,大刀会会员也比较多。范征夫和沈传清常常到这里活动,刀会群众的政治觉悟比其他村子要高,范征夫和区委的同志在早前便帮助他们建立了秘密游击小组,并给予他们枪支弹药。
花墙门战斗遗址(摄于2010年)
1944年9月6日黄昏,下坝据点一批全副武装的伪军,到花墙门催粮逼款拉壮丁。花墙门大刀会群众早已经忍无可忍,便在伪军到石龙口村居民家中抢劫财物时,将他们团团围住,并最终抓住四人,缴获了两支枪。
范征夫得到消息后,一边派人送信给县警卫营,请他们派部队火速接应,另一边则和沈传清带了六十多名区大队队员跑步向花墙门进发。
直至深夜,区大队才赶到花墙门,此时正值下坝伪军六十多人气势汹汹前来复仇。花墙门游击小组及大刀会会员奋起反击,霎时间刀光闪闪,喊声震天。附近几个村庄的居民,上至五十多,下至十四五岁的男子,挥舞着大刀、锄头、钉耙,也纷纷前来参战。伪军发现自己处于被包围的境地,慌忙夺路而逃,撤回下坝。
考虑到敌伪平日里暴戾恣睢,这次吃了亏绝不会善罢甘休,日后定寻机报复,范征夫他们商量决定,组织一批精干的游击小组及青年大刀会会员,埋伏在花墙门村附近,同时将附近一带村庄的老弱妇孺撤离到中心区村庄。
范征夫原本准备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从侧翼突击,挫伤敌人锐气,迫使敌人退回据点即可。谁知枪声一响,长期压抑在群众心头的民族仇恨如同火山喷发一样爆发出来,花墙门千余群众一鼓作气,奋勇追杀,一直追至下坝,当场打死日军十余名,焚毁碉堡两座,缴获武器弹药若干,战斗大获全胜。
1944年9月26日《解放日报》报道
花墙门战斗胜利后,广大刀会会员更加信任共产党和新四军,极大地挫败了汪国栋之流妄图利用刀会动摇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阴谋。
在此后的一年里,安兴区民兵组织有了新的发展,许多原来刀会会员正式参加主力部队,部分成员加入共产党并担任乡、连干部,在抗日反攻及最后决胜阶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革命史资料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