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海沦陷。
但仍有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不顾个人安危,选择加入共产党。钟沛璋就是其中一位。
1939年9月9日,钟沛璋在一座寺院的假山洞里宣誓入党,以全新的面貌踏上一个新的征程。
钟沛璋
孤岛里秘密入党
钟沛璋于1924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名洋行推销员,母亲则靠糊火柴盒、缝纽扣补贴家用,家庭经济困难。因为交不起学费,他常常被老师从课堂上叫起来。
钟沛璋小学毕业的时候,正值抗战全面爆发。目睹租界外的中国百姓遭受日军的奴役,租界里也时常有日寇、汉奸的血腥暗杀行动,钟沛璋的抗日救国的情绪日益强烈。
钟沛璋的少年时代(13岁)
当时学校里和社会上流传各类进步书刊,进步教师也常在课堂上宣传抗日、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时代让钟沛璋在政治上显得格外的早熟,尽管年纪尚幼,但他已对延安抗日大学的招生广告十分向往。
进入中学后,钟沛璋就参加了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的活动,由于成绩好受到老师的偏爱,钟沛璋时常参加出墙报等活动,一有机会就做抗日宣传。学校校长是个英国人,害怕学校里有抗日活动会引来麻烦,时常四处巡视。某日钟沛璋在课堂上宣讲抗日时,英国校长查课进来了,幸运的是校长听不懂中国话,钟沛璋并未因此受到责罚。
钟沛璋在学校的表现引起吴学谦的注意,吴学谦建国后曾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此时高二的他已率先入党。他将一些延安抗大的教材送给钟沛璋看,并作为介绍人发展钟沛璋入党。
宣誓的地点是在一个佛教寺院的假山洞里,钟沛璋清楚地记得时间,1939年9月9日上午9点。入党后为了交党费,钟沛璋常常把午餐吃阳春面的钱都省下来。
1957年钟沛璋(右一)与吴学谦(中)访问日本
吴学谦是学校的支部书记,毕业离开学校后由钟沛璋接任,钟沛璋后来又成为中学区委委员。此时他不仅要联系本校的党员,还要联系其他学校的支部,共同完成学委布置的任务。
移动的地下交通站
1942年,因为环境逐渐恶化,中共中央决定江苏省委领导机关、区委以上负责干部和已暴露的党员,由上海转移到淮南抗日根据地。为了保存和培养干部,在淮南临时开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进行工作总结和整风学习,钟沛璋就在这个训练班里学习。
同年10月,在江苏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下,钟沛璋与吴学谦前往六合负责交通站工作,主要任务是接应上海来的同志前往根据地。
交通站起初建在东旺庙(现六合县东王乡)附近一户农民家里,对于18岁的钟沛璋与21岁的吴学谦两个初次离开大城市的知识分子来说,想要做好交通站工作着实有点难度。两人不仅不熟悉地形,听不懂当地话,连做家务事和使用武器都有些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火急火燎地开始学起。
这天晚上,一批同志突然从上海赶来,钟沛璋等人忙着摸黑做饭。谁知刚烧上火,当地的民兵队长就来通知:日军正在向附近移动,大家需立刻撤离。听了这个消息,钟沛璋和吴学谦有点急了,两人对地形尚未彻底熟悉,此时又是晚上,更是摸不清楚路。
情急之下,一伙人只好往偏远地方跑,哪个地方僻静就往哪里去,到拐弯处就拐弯,遇到岗子就翻岗子。整整走了一夜直至天亮,此时不远处出现一个集镇,这一看却让众人吓出一身冷汗。原来,兜兜转转,他们竟鬼使神差地走回了原处。
地下站当时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仪征、六合一带,处于敌占区与根据地的交界处,后来日军“扫荡”,地下站有时就分散和当地的区委一起活动,几乎每天都要换地方,有时还会和敌伪遭遇。后来回忆这段时期时,钟沛璋表示过去从没走过这么多的路,有时一夜要走百十里路,还要背上跑不动的同志。
1954年,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朝鲜,执团旗者为钟沛璋
但也正是这段时间的经历,让钟沛璋快速成长起来。此后,钟沛璋考入中央大学并从事地下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后先后转至杭州、上海等地工作。建国后历任华东《青年报》总编辑,《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副社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
参考资料:《重温激情岁月——革命者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