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合区冶山街道东王社区,绿树掩映下的东王三烈士墓安静肃穆,3名东王籍烈士长眠于此。
烈士之一姚爱兰,曾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小学部。晓庄师范被反动当局查封后,身为共青团员的她积极加入护校斗争,后遭逮捕。
1930年9月17日,姚爱兰就义于雨花台,年仅18岁。
东王三烈士墓
姚爱兰
晓庄的“黄鹂鸟”,用歌声传播革命道理
1928年夏天,南京北郊劳山脚下晓庄小学,走进一对来自六合县的祖孙——16岁的姚爱兰和她的祖父。姚爱兰是独生女,全家的“掌上明珠”,思想开明的祖父,一心想让疼爱的孙女上“洋学堂”。
听闻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姚爱兰的祖父慕名带着孙女来到晓庄。校长陶行知看到这个胖乎乎、略带稚气和腼腆的姑娘,愉快地同意她上小学。
彼时,“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刚过去一年。1928年夏,晓庄师范秘密成立了共产党、共青团支部,党团员活跃在校内各个组织中,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在晓庄小学教书的,大多数是师范部的进步学生,地下党员石俊、叶刚等也常来小学教书。
晓庄学生在学习科普知识
他们在课堂上讲授革命道理,姚爱兰听了深受启发。年轻的她嗓子清亮,唱歌动听。石俊、叶刚常常带着她到中心茶园为农民唱歌。她唱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等,农民特别爱听。姚爱兰还常常唱“一二八,中国妇女顶呱呱”的歌,宣传妇女要解放的道理。
1929年初,陶行知倡议组织了“晓庄剧社”,姚爱兰积极参加剧社活动,跟随剧社到苏、锡、常、沪、杭等地巡回演出。“晓庄剧社”不仅排演田汉创作的进步剧,还有陶行知编写的《渔姑的烦恼》等独幕剧。姚爱兰和伙伴们一起深入角色,每次演出都催人泪下。
此时的姚爱兰,已不再是刚进校时那个腼腆的小姑娘,她胆子大,人也活泼,经常阅读革命书报,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思想进步很大。这一年,姚爱兰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被捕途中英勇跳江,革命热血洒在雨花台
1930年4月,因为声援和记工人游行活动,晓庄师范惨遭反动当局查封,师生们被迫转移。起初,姚爱兰坚持留校斗争,直到祖父赶来,才硬把她接回家。
在家中,姚爱兰听闻国民党反动军警大肆搜捕晓庄师范的进步师生,十分担忧。想要赶回学校看看情况,家里人却死死拉着不让她走。姚爱兰只得提起笔,向在南京的同学打听消息,不料信落入了国民党特务手中。更糟糕的是,敌人还按照信上的地址来抓她。
姚爱兰被捕地——东王小土石桥边
这天,姚爱兰正在桥头河边洗衣服,忽然两个陌生女人找上来。其中一个在她耳边神秘兮兮地说道:“我们是南京来的,找你有急事,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跟我们到那边去……”姚爱兰竭力思索,也想不出这两个人的身份。她带着怀疑,和她们进了街上的一家饭店。
刚坐定,两人便迫不及待地问:“石俊、叶刚几个同志现在有危险,你一定知道他们的地址,希望你快告诉我们。”姚爱兰冷静思索,只觉得她们的言行十分诡秘,便只说“不知道”,站起身来往外走。
就在这时,两个便衣特务拦住了她的去路:“那你就和我们一起去找吧!”特务掏出手铐,“咔嚓”铐住姚爱兰的双手,把她带上停靠在江边的小火轮。姚家人闻讯赶到时,只看见小火轮向远方驶去。
姚爱兰被捕了,但她没有放弃斗争。当小火轮行驶到黄天荡附近时,姚爱兰骗得特务打开手铐,乘其不备,纵身一跃,奋力游向江边。特务们慌了手脚,残忍地拿起带钩的长竹蒿,先将她敲晕,再将她钩上了船,又把浑身是血的姚爱兰手脚都铐住。
对于姚爱兰的跳江壮举,敌人大肆污蔑,在1930年9月9日出版的《中央日报》上捏造“女共匪投江自尽”的报道。
上岸时,姚爱兰的衣衫早已被献血染红,她拖着沉重的脚镣,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面对群众的围观,她继续怒斥国民党,高呼口号,沿途群众都被这个勇敢的姑娘感动得落泪。
姚爱兰被关进监狱后,敌人用各种酷刑逼她招供,她却始终只有一句话:“我是共青团员,但是,我要像共产党员那样去生,去死!”1930年9月17日,一辆囚车将姚爱兰押到雨花台。年仅18岁的姚爱兰一身铁骨铮铮,从容就义。
1930年9月18日,南京民生报报道枪杀姚爱兰等人的消息
参考资料:
《南京英烈第1辑》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晓庄十烈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