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南京栖霞区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强的扶贫日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让人印象深刻。
2019年9月,支医一年多的李强荣获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青海省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我已经把青海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是奔着医疗扶贫过去的,只要需要,我就去!”面对殊荣,李强的回答坚定而真诚。
李强(右一)与同事们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跨越千里的扶贫路
青海省湟中县,海拔2700多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县里的380个行政村中有156个贫困村,因病因残致贫占比高达41.8%。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一举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这里,就是李强工作的地方。
2018年秋,李强主动报名,成为南京市栖霞区第一批援青医疗队的成员。他带着组织的重托、领导的期望、同事的关怀来到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到青海的飞机刚落地,最先迎接李强的不是诗意的边塞风光,而是猛烈的高原反应。
“吸点氧,过把瘾。”高原反应让李强胸闷、头痛、呼吸困难,他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援青工作的艰难。
湟中年平均气温5.1℃,这里似乎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刚来的第二天,李强就遇见了当年的第三场雪,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他遇到了十多场这样的大雪。
在当地同胞的帮助下,李强在一个月内慢慢适应了当地的饮食和气候,与同事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李强(左一)和科室成员交流
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后,李强主动提出从宾馆里搬出,住到医院的宿舍里。“宿舍和病区只有几十米,为了抢救病人,靠得更近一点,解决问题更方便一点。”
由于地处高原,湟中患有呼吸疾病的病患多且情况危重,呼吸骤停、肺动脉栓塞、呼吸衰竭、高原性肺病等都有。
特殊的环境,让李强在工作中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但困难还是有的。
语言不通,是李强遇到的最大难题。
湟中地区,居住着大量的藏族和回族同胞,医生和病患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只能依赖当地医生从中沟通,费时又费力。
义诊中的李强
“那边好多同胞住在大山中,很远的,来一次可能需要两个小时。”为了方便少数民族同胞,李强与其他科室专家一起送医上门。他们沿着陡峭的山路,身背设备、药材下到村落,开展了十余次义诊活动。
一次,李强和同事们去了一个叫新庄的村庄,村里的劳动力全在外打工。知道有医生前来义诊,村民们早早聚在一起等候。
每次的义诊都让李强感慨万千,每当遇到当地的扶贫产品,他总是想着帮一把,多买一些,给身边的人多推荐推荐。
被誉为“三高专家”
在湟中,李强被称为“三高专家”——高超的技术、高度的责任心、高强度的工作。
“通过教学查房、讲课培训等多种形式,我们的医师接受到了一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新的诊疗规范。”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尤宜康说,在李强一年的帮扶指导下,医院呼吸内科的整体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年来,李强参加300余次呼吸科疑难危重病例的专家会诊,数百次门诊急诊,积极传授呼吸科先进的管理理念,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技术。运用呼吸系统专业丰富的临床经验,指导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化诊疗。依照医院规定的指南拟定系统化规范化诊疗方案进行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题讲座,使呼吸内科的规范化诊疗更上一层楼。
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讲课的李强
南京市栖霞区医院与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开通远程网络会诊系统,李强进行了20余次远程诊疗协作,“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推进,使广大患者享受到了更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利用湟中医联体远程会诊系统作为枢纽,向下连接多家乡镇医院,通过网络门诊中心,开展常规化网络诊疗,有效缓解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从栖霞来到湟中,第一次跨越千里奔赴扶贫一线,李强没有丝毫犹豫。“支援青海医疗卫生事业是我真诚而执着的选择,我只是以医者的行为践行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带着一颗赤诚的医者心,李强将健康的火种留在了援助地。
2019年,李强荣获“青海省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国家精准扶贫的医疗支援工作,离不开无数个李强的贡献,他们将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尽情挥洒,谱写下新时代精医重道、仁爱至善的华章。
参考资料:综合交汇点、栖霞视点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