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年仅24岁的李玉作为南京市妇女代表,赴京参会,与诸多妇女代表共话发展。
一年前,经中共南京市委批准,李玉合作社在浦口区吉袱乡(现顶山街道)五宫村率先成立。
从此,南京市郊第一面互助合作红旗高高竖起。
南京首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诞生
李玉原是东海县一户地主家的丫头,18岁那年,她离开家乡,辗转来到五宫村安家落户。
南京解放后,分得土地的农民期盼着过上好日子,却很快面临了一个问题——劳力、牲畜、农具不足。
1951年的春天,李玉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和村里的四户农民组成李玉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也是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前身。
互助组模式忙时互助、闲时各做各的,但李玉体谅个别家庭劳动力不足,总是急他人所急,待其余四家的农活都做完,才开始打理自家的农田。大伙互通有无,共同劳作,效率比起单干的农户高得多。
李玉在田里干活
见此情形,周围的农民纷纷要求加入互助组,互助组的队伍逐渐壮大。次年4月,互助组转为李玉农业生产合作社,李玉也被推选为社长。
李玉曾表示,合作社最大的特点就是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农民们以土地入股,无论男女老少,多劳多得,劳作的积极性自然被充分调动起来。
建社当年,小麦就获得大丰收,李玉也被评为南京市劳模、华东地区农业劳动模范,并赴京参加了中国妇女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李玉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证书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一度肆虐,五宫村是重灾区之一。患病者个个面黄肌瘦,小孩子肚子肿胀不长个子,劳动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政府拨出专款收治血吸虫病患者,血防站就设立在浦口。当时实行免费政策,治病、吃饭都不要钱,老百姓反而将信将疑,心想怎会有这样的好事。
见无人敢尝试,李玉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报名进行治疗。
村民们看到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一天天健康起来后,纷纷向血防站涌去。李玉最后一次前往血防站治疗时,所有床位都住满了人。
为做好预防工作,李玉还带领合作社社员将千亩水田改成一年两熟的旱田,家家修建厕所、打水井,同时进行灭螺等工作。
经过数年努力,五宫村的血吸虫病基本消灭,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李玉与她的社员们
在农业生产上,李玉也一样是先行者。无论是化肥最初在农村推广,或是新型种子的试种,当单干户持观望态度时,她总最先带头尝试,合作社也就此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丰收。
抗击特大水灾
就在合作社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时,1954年的洪水给这个小村庄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李玉合作社所在的尤家圩堤险情迭生,几百亩的稻子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不能让社员们的财产就此受到破坏!”抱着这个念头,李玉第一个跳入水中,社员们紧跟其后,大伙用身体和门板筑成“围墙”,堵住了汹涌的洪水,首轮抗洪取得胜利。
还未高兴许久,连续的降雨使得江水进一步上涨,尤家圩保不住了,李玉只能带着村民们上山避险。汪洋之中,庄稼被彻底淹没,许多房子也被冲垮,唯一庆幸的是洪水未造成人员伤亡。
没有时间沉浸在伤痛中,李玉和另一名党员找来一条小船,两人划着直奔区政府而去。
根据区委“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部署,合作社将人员分为数组,一边依靠政府贷款,帮助无家可归的社员重建房屋,一边抢收山坡上未淹的庄稼,抢种小麦。同时,打柴、采药、捉鱼等副业也开展起来,尽可能地增加大伙的收入。
很快,农田里又充盈着小麦的绿意。这,也是灾难之年新的希望。
老有所为显本色
1955年,李玉被派往南京干部学校学习,一年后学校并入江苏省干部学校,她又前往扬州进修4年直至毕业。
李玉在干部学校时的合影
当时学校里多是五、六十岁的老干部,少有李玉这样从基层农村出来的,论年龄她也是最小的一位。学校的老师给予李玉很多包容,她也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从目不识丁到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学习归来后,李玉凭着其亲和力与认真负责的态度,先后任浦口区妇联主任、市革委会副主任、浦口区委副书记、浦口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工作上一忙起来,留给家庭的时间便少了,在“小家”与“大家”之间,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后者。
退休后,忙碌惯了的她闲不住,和另外几位老同志一起来到了浦口区关心下一代协会。靠着从企业募捐来的款项,幼儿园盖了起来,失学儿童也重返课堂。
回忆在协会里奔走的日子,年逾九旬的李玉笑得一脸和善:“我们作为老干部,理应为下一代的教育,发挥自己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