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3日,南京燕子矶江面不似往日那样平静,而是炮声隆隆。一艘炮舰遭遇敌机的空袭后,发射炮弹防卫。
此情景已持续了两天。停泊在此的正是前不久成功起义的原国民党炮舰“长治号”。
随后,为避免重蹈“重庆号”“惠安号”等舰被炸的覆辙,“长治号”根据华东军区海军“弃舰全人”的指示,自沉于燕子矶以东江面。
日本战败后,国民党军接收了“宇治”号炮舰,将其改名为“长治号”
长江响起起义钟声
1948年年底,“长治号”奉命由北往南沿海巡逻,枪炮兵下士陈仁珊,通过同乡关系与上海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从此开始酝酿起义计划。
1949年9月,“长治号”奉命封锁长江口,严禁船只进入上海港。“长治”舰抛锚长江口外大戢山海面,舱面增加重机枪,戒备森严。起义核心小组分析认为:此处离上海港不远,是行动的有利时机。
9月暑气未消,闷热的夜晚,水兵都搬到舱面甲板上睡觉。19日临近半夜,天空下起毛毛雨,水兵们纷纷搬回舱室就寝。
机不可失,凌晨2时是计划好的起义时间。大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各就各位投入战斗。舰长胡敬端与航海官持枪抵抗,当场被击毙。当班值更官副舰长孔祥栋察觉到起义行动,抢先占据舰上制高点指挥塔,居高临下向起义人员射击。他发现舰首双联装前主炮的4箱炸弹,遂举枪射击,紧接着又向另一处燃烧弹箱瞄准射击。
在紧要关头,起义人员举枪击毙了孔祥栋,大家奋勇扑灭了爆炸引起的大火,使军舰化险为夷。随后,起义人员控制了全舰,“长治号”徐徐开进解放了的上海港,回到人民的怀抱,受到上海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起义成功后,“长治号”上的起义人员合影
根据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的指示,“长治号”立即驶往南京防空。
19日下午17时,重新油漆过,采取了色彩伪装的“长治号”驶离上海港,奉命前往南京。
躲避轰炸自沉江底
到达南京后的“长治号”停在燕子矶江面锚泊防空,国民党当局派空军追踪而至。
敌机惧怕“长治号”的高射炮,不敢降低高度,采取水平轰炸的方式。又因着燕子矶特殊的地理位置,像一座天然屏障护卫着舰艇。
一时间,敌空军的轰炸未能得逞。
连续三个白天防空袭战斗,舰上人员十分疲惫,弹药也几乎消耗殆尽,已不具备继续防空袭的战斗能力。
为此,华东军区首长发出了最后指示——舍舰保人。
原起义人员听说要自沉“长治号”,有的大哭,有的拒不下舰。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大伙也知道自沉是最好的方式了。
于是,舰上的战士连夜用汽艇、木帆船搬运“长治号”上的仪器、武器,把机电设备、火炮抹上一层厚厚的黄油,防止生锈腐蚀……
“呜……”一声汽笛长鸣,打开了海底门,江水迅速涌进了船舱,舰体平衡地下沉,江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漩涡。“长治号”沉睡在了燕子矶江底,许多水兵在岸上掩面哭泣……
沉睡三月后被捞起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华东军区空军歼击航空兵部队进驻南京、上海等地,我海军有了一定的空中掩护。
原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在长江燕子矶参加打捞“长治号”(摄于1950年)
在这种情况下,打捞沉在江底的“长治号”被提上了日程。在张爱萍司令员的亲自部署下,“长治号”于1950年2月24日被打捞出水。
4月23日,华东海军在南京草鞋峡江面举行了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暨舰艇命名授旗大会。是时,“长治号”大修尚未出厂,但在颁布的命名令上,“长治号”已名列其中:“长治”舰被命名为“南昌”舰。
修复中的“长治号”
7月底,“南昌”舰修复出厂,前后主炮更换成了战斗力超群的苏造130毫米的舰炮,正式列编人民海军战斗训练,并被定为由“广州”“济南”等护卫舰编成的人民海军第六舰队暨华东海军舰艇部队的指挥舰。
毛泽东在张爱萍(右一)、罗瑞卿(右二)、陈毅(左二)、康志强(左一)陪同下视察“南昌号”军舰(摄于1953年)
在随后的日子里,“南昌”舰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和视察。1953年2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南昌”舰后,欣然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战舰如人,终会老迈。1979年,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人民海军中走过30年风雨历程的“南昌”舰在旅顺光荣退役。
参考资料:《光荣的旗舰南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