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次搬家 见证家国小康路

发布时间:2021-03-16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就在这一天,邱继国呱呱坠地,在作自我介绍时,这位老人总是自豪地说:“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于建国时,长在红旗下。”

  邱继国介绍说:“按照族谱排序,我应该是继字辈,我二叔叔比较有文化,把我的名字改为邱继国,意思是继承祖国的事业。”

1.jpg

  邱继国

  人如其名,邱继国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了建设新中国的事业当中。

  1968年,19岁的邱继国应征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1970年,退伍后的邱继国进入熊猫电子集团的前身——南京无线电厂,成为一名工人。

  1985年,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邱继国被派往深圳支援特区建设,一去便是5年。

  2009年,邱继国光荣退休。

  生在新中国成立时,长在红旗下,邱继国与共和国共成长,也见证了人们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奋斗史。

  十次搬家

  邱继国热衷于收藏,邮票、烟标、火花册、酒瓶等,种类繁多,家中琳琅满目。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将家中的照片、票据、证件等一一归纳梳理。

  每一份藏品,都是一段记忆。对邱继国来说,这是自己留住岁月的方式,经常翻开来看看,过往的酸甜苦辣都成了温馨回忆。

  邱继国珍藏着一张住房分配通知单,纸张很薄,因年代久远已有些许发黄,但上面的字迹仍旧清晰可见。

2.jpg

  邱继国珍藏的住房分配通知单

  这是1976年7月19日,由南京市革命委员会行政管理局发放给南京人民大会堂的住房分配通知单。

  分配的房子,位于蔡家花园10号,只有一间,面积为15.14平方米。随后,南京人民大会堂将这间房子分配给了邱继国的父亲,每个月的房租是1元6角6分钱。

  “别看它面积小,当时能够分配到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邱继国介绍说,“看到它我就会想起我从结婚到现在,先后十次的搬家经历。”

  1976年,邱继国与夫人结婚。当时,年轻的小两口没有住房,只能在朋友家借了一间房子住,“那个房间大概就8个平方,放了一张床和一张小桌子,就放不下其他东西了。”

  后来,邱继国夫妇住过蔡家花园,租过昆仑路上由车库改建的房子,直到1984年,南京无线电厂为邱继国分配了后宰门的宿舍,两人才算真正有了一个稳定的居所。“当时,厕所和厨房都是共用的。”邱继国回忆说。

  199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发布,我国城镇住房开始由单位分配向市场商品化过渡,邱继国终于有了一套53平方米的房改房。

  进入21世纪后,邱继国夫妇又与父母、子女一同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商品房。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邱继国感受最深的,就是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了,每次搬家的行李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贵重了。“刚开始搬家的时候,东西少得很,我拉一辆板车,一趟头就搬完了。”

  “住工厂宿舍时,家里有了第一件家用电器,是一台熊猫牌的电风扇,后来又置办了12吋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邱继国回忆道,“每一次搬家,家具都会增加一些、变得高档一些。”

  十次搬家历程,是邱继国家庭的一部奋斗史,也是南京人民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缩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是无数小家的奋斗,造就了新中国飞速发展的奇迹。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