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8日,根据南京军管会的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这是一所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学校,老师和学生一道继承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校任教多年的教授梁希就是其中之一。
梁希全家福:次子梁超(左一)、梁希(左二)、孙子梁锭(右一)、长子梁震(右二)
花甲之年 奉为上宾
梁希出生在书香世家,祖辈、父辈、兄弟个个饱读诗书,金榜有名。当然,梁希也不例外,少年时便被呼以“两浙才子”。
青年梁希看到国家动荡,痛苦不堪。30岁留学期间,被日本山清水秀的景象唤醒,立志科学救国。1923年,40岁的梁希因仰慕德国林化研究的领先地位,再度出洋,前往德国萨克孙林学院深造。
回国后的20多年里,梁希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教书。而与蒋介石的种种“交集”大都发生在中央大学教书期间。
1923-1927年梁希在德国萨克孙林学院从事研究和学习
其实,这两人早年先后加入同盟会,抗战期间还曾共事,蒋介石曾兼任中央大学校长,梁希则是该校森林系主任。
关于二人真正的关系,一件小事可以说明。
1942年的一天,中央大学突然接到通知:蒋介石要来视察。各部门都忙活起来准备接待,唯有梁希紧锁化学馆,揣上钥匙,悄然离去。待蒋介石视察至化学馆问及何人负责时,答曰梁希,蒋介石默然。
敢给蒋介石吃闭门羹的学者,大概只有梁希了。他为人正派,对国民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多次公开指责。上世纪40年代后期,梁希经由九三学社作桥梁,与党组织走得日近。
1943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正是梁希60岁生日。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党的领导人设两桌酒席为之祝寿。
周恩来举杯:“中国需要科学家,新中国更需要科学家,不管道路如何曲折,新中国总要到来,现在是举步维艰,到那时就大有用武之地了。”
言者动情,闻者动容。梁希致答词:“我无室无家,有了这样一个大家庭,真使我温暖忘年!”
1937年,梁希(中)在南京中央大学森林系任教时与学者们的合影
革命活动 矢志不渝
1948年到1949年初,南京形势风云变幻。梁希以行动支持了青年学生们的各种斗争,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48年5月4日,中央大学学生联合南京各大、中学校学生,发表《纪念“五四”,保障人权、保障教育,拯救民族危机》宣言。在当晚举办的万人营火晚会上,与会者高唱《你是灯塔》等革命歌曲。
“不要害怕,天色就要破晓,曙光即将到来!”梁希不顾个人安危,当着国民党特务的面,大声地鼓励同学们。
或许是做好了可能遭到暗害的思想准备,梁希当夜写下了一首慷慨悲壮的七绝诗句:“以身殉道一身轻,与子同仇倍有情。起看星河含曙意,愿将鲜血荐黎明。”
梁希先生纪念邮票
1949年4月1日,南京万名学生游行请愿时遭到国民当局的党残酷镇压,这就是令人震惊的“四一惨案”。梁希闻讯立即赶赴医院和学生宿舍探望,反复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在黎明前再蒙受损失。
国民党当局除了武力镇压外,亦逮捕了大量的学生。梁希挺身而出,与卫戍司令部交涉,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你如果多嘴,可逮捕你!”反动警官看前来交涉的是文质彬彬的学者,企图将其吓走。
有人劝梁希,为了安全应该托病休养一段时间,他却严词拒绝了:“如果我梁希的名字能够写在闻一多后面,可谓死得其所,何惧之有!”
梁希外出考察时与工作人员的合影
在梁希的影响下,中央大学森林系靠近党、追求进步的学生很多。当时人们都称森林系是“红色系”,是“共产党系”。
书生挂帅 执掌林业
由于活跃在各种反独裁争民主的活动中,梁希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被列入了“黑名单”。地下党组织收到相关情报后,决定护送其离开南京,一方面是为了避开国民党政府的迫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前往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的准备工作。
1953年2月毛泽东和林学家梁希交谈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梁希作为自然科学家代表参加了盛会。会议期间,梁希提议,即将成立的新政府应设立林垦部,突出林业地位,让林业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周恩来深以为然。
他说:“从今天起,科学在中国再也不是一种装饰品,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了。”
10月,周恩来宣布政府机构及领导名单,梁希为林垦部部长。梁希给周恩来递上了一张便条:“年近七十,才力不堪胜任,仍以回南京教书为宜。”
谁知,周恩来并不答应,回复了一张便条:“你是认真的人,故临时而惧,我应该向你学习。但当仁不让,你应该向古人学习。”
梁希读后,心情激动,再递一张便条:“为人民服务,万死不辞。”
这一年,梁希66岁。
1958年12月10日,梁希走完了他的一生,终年75岁。“党中央委我以重任,我要为中国的林业做一点贡献,把中国的林业搞上去。”
1953年梁希(左三)在陕北考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情况
最后的十年,他一直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誓言。
参考资料:《纪念梁希先生诞辰135周年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甘洒热血》
《他用一生书写传奇——纪念梁希先生逝世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