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换“心”“80后”小区交出幸福答卷

发布时间:2021-03-20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0年6月18日,南京开启了本世纪最长的梅雨季。

  43天的时间里,阴雨连绵,平均降雨量达到了660毫米,堪比往年大半年的降雨量。

  雨水“超长待机”,雨花台区雨花新村的居民,心情却没有因此“泡汤”。

  往年的雨花新村,几乎逢雨必涝,如今,因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到位,小区告别了雨季“水漫金山”。有居民笑着感叹:“出门不用挽裤脚了,真好啊!”

  自2016年起,建成30多年的雨花新村片区开始整治改造,基础设施陈旧、公共服务缺失等老旧小区的共性难题被一一破解。

  通过4年时间的努力,雨花新村“改”出了幸福感,“造”出了满意度,成为雨花台区打造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的精品工程。

  80年代的“金花”

  20世纪80年代,南京市住宅小区建设中,有“五朵金花”熠熠生辉,那就是南湖、雨花、后宰门、中山东路、锁金村5个大型住宅区。

  其中,雨花新村于1986年建成,是当年南京全市唯一竣工的小区,也是雨花台区第一个拥有规范配套的小区。

1.jpg

  雨花新村竣工典礼

  “雨花小区有住宅21个单位83幢,划分为5个生活村,共设计建造有36个配套项目。”解美川曾任南京市城镇建设综合开发公司第三处主任,主持小区建设。

  据解美川介绍,雨花新村在建设初期进行公开招标,共有27个单位拿出设计方案参与竞标,通过层层评选,才确定了最终方案。

  “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依然可以看到小区在设计上的许多用心之处。” 解美川一边看着小区平面图,一边说道:“小区住宅采用了点状建筑和条状建筑相结合的布置手法,这样就使得小区大部分住宅是南偏东的朝向,保证了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在雨花新村里拥有一套房,是很多人的梦想。

  然而,岁月不饶人,也不饶小区。当年的明星片区,在历经30多年的风雨后,成了雨花台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老旧小区群。

  片区分为共青团路社区、普德村社区、能仁里社区和雨花台社区,常住居民1万多户,以拆迁安置居民、改制国企职工、低收入困难家庭为主;建筑陈旧、私搭违建多、管理难度大,居民对占道经营和环境卫生等问题的投诉居高不下。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6年起,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开始实施“雨花新村整治出新计划”。

  老小区“大变脸”

  共青团路社区位于南京雨花台风景区西侧,范围包括雨花新村的一村、三村、四村和五村。

  出新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原本开放式的小区有了门禁和监控探头,规范管理的同时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感;楼房外立面刷上了暖色调的咖啡色或米黄色,简洁中带着温馨;道路平坦通畅,车辆停放有序;绿化成片,精心修建的小公园,成了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小区居民们纷纷表示,这次改造真正改到心坎上了。

2.jpg

  共青团路社区书记赵化珍

  共青团路社区书记赵化珍介绍,高满意度的背后秘诀,就是尊重居民意愿,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的出新改造,是一项民生实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让居民也参与进来,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

  小区住房原本建有垃圾通道,居民的生活垃圾都是通过楼道间的垃圾通道直接往下倒,再由环卫工人在楼房下面的垃圾出口清运。

  这样的倒垃圾方式虽然方便,却有很多弊端。“根据居民反映,垃圾通道经常堵塞,容易招老鼠和蚊虫,特别是到了夏天,通道口散发的臭味让人难以忍受。”赵化珍说,“垃圾通道原本不在小区改造范围之内,在听取居民意见后,垃圾通道在改造中也被封堵。”

  作为老旧小区,共青团路社区的居民中,老年人占了大多数。为此,小区在改造过程中更注重宜居性的打造,并结合了适老化的理念。

  小区的出入口进行了无障碍化改造;小区地势起伏较大,许多道路上设有阶梯,这次改造特意在两边加装了扶手;为提升环境,增加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小区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几块小型空地,建起了小小的“口袋公园”。

  “我给自己养老选了个好地方啊!”84岁的邵省三是共青团路社区的新居民,2018年入住雨花新村三村后,恰好遇上了小区出新改造。如今,便捷的生活,舒适宜居的小区环境,完全满足了邵省三对晚年生活的期待。

  “刷新”居民幸福生活

  雨花新村的改造出新,带给居民最大的感受就是住老旧小区,一样能过上幸福生活了。

  “做梦都没想到,小区能变这么好!”72岁的姚玉华1987年就住进了雨花新村,见证了小区的变迁,“刚搬进来的时候,路边的树才一人高。一群人搬完家想吃顿饭,都要走路到中华门去。”

  而在30多年后的今天,姚玉华已经能在家门口逛商场了。

3.jpg

  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

  2020年元旦,占地1.5万平方米的雨花邻里荟生活中心在雨花新村隆重开业,这是雨花街道斥资1亿多元打造的社区服务中心,并引进了专业社区商业运营机构。

  购物、餐饮、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等在这里融为一体,居民实现了足不出小区、一站式解决生活所需的愿望。

  2019年以前,共青团路四村有一个主城极为“罕见”的露天菜场,百米长的小区消防通道,连着400多平方米的空地,被近200个摊位挤得满满当当,地面坑洼、污水四溢……

  在2019年的小区出新改造中,菜场取缔、摊贩迁走、千余平方米的违建被拆除,一座健身游园在原址崭新亮相,成了居民散步休憩和文艺队排练的好去处。

  在雨花新村北边、共青团路附近的普德村路,全长不到200米,路幅平均只有5米,沿线却有3个老旧小区、1所小学、1所幼儿园,机动车乱停放导致的拥堵,是“老大难”问题。

4.jpg

  南京首个立体停车场

  2017年10月26日,南京首个立体停车场在普德村路122号落成。每组立体停车库占地36平方米,能停12辆车;停车场内共设有5组,共可停下60辆轿车,大大节约了空间。

  如今,这里已建成两处“摩天轮”立体停车场,加上地面停车位,可供四五百辆汽车停放,“抢车位”彻底成了过去时。

  “走心”的改造,不仅“改”出了新面貌,还“造”出了新生活,居民的幸福感也愈来愈强。

  管理“保鲜”改造成果

  改造只是第一步,老旧小区改造后如何长效管理、持续更新?

  雨花街道在启动片区综合整治之前,就制定了“改造一片、出新一片、物管跟进一片”原则。出新后,雨花新村片区启动了封闭式物业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控,社区是第一“责任人”。赵化珍介绍说:“社区旁的市第一医院南院,最初没有开急诊,为满足居民紧急就诊的需求,我们积极协调,如今,南院急诊已经开诊;社区门前行人车辆多,街道、社区就协调交管部门,新增了斑马线和红绿灯。”

  2020年5月,共青团路社区还专门牵头成立了慈善基金会,向居民、驻地企业等募集到的善款,将全部用于帮扶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困难户。

  随着小区环境变好,生活质量提高,居民也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工作中来。2020年疫情期间,小区居民争当志愿者,积极投身社区防疫工作,为小区的“零感染”尽心尽力。

  以“新”换“心”,共管共治,改造设施和持续完善服务相结合,换来了居民持久的满意与放心。

  雨花新村片区“80后”小区,迎来了幸福升级。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