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辈子,一直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拍照纪念,家庭的每一个变化、每一点进步,我都会用相片记录下来。”
今年83岁的南京市民施顺才,家中收藏着几千张照片。在他看来,照相不仅是一种无声的记录,更是一种家庭仪式。
翻开他的家庭相册,也就看到了数十年来,一个家庭的时代缩影。
60年前的婚纱照
1958年,南京江南光学仪器厂的一批技术骨干被抽调支援北京教学仪器厂,时年20岁的施顺才就是其中之一。
在单位组织的“五四”青年联欢会上,施顺才与同样援京的奚桂琴以诗为媒,成了一对恋人。
1961年的元旦,两人在北京结婚,虽然婚礼有些寒酸,却留下了一张具有时代印记的婚纱照。
厂里分配的一间8平方米的房子就是婚房,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就是婚床。为了置办家具,两人在寒风中排了一夜队,买到一张饭桌和一个五斗柜。
“那会儿经济不富裕,拍婚纱照和旅行结婚只能选一项,我们一合计,拍婚纱照是人生一个重要的仪式,是必选项。”
在王府井大街的中国照相馆里,摄影师为两人定格下永恒的瞬间。照片中施顺才身着笔挺的西装,奚桂琴穿着白色婚纱、手捧鲜花,两人幸福地依偎在一起。
1961年,施顺才与奚桂琴的结婚照
这张花了近一个月工资的结婚照,施顺才一直保存完好。
1964年春节,为纪念小女儿出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施顺才一家人精心打扮一番,先在理发厅理发、烫头,又到中国照相馆拍摄纪念照。“记得两项费用约七八块钱,可算奢侈消费了。”
援京结束,施顺才和妻子一直在南京工作、生活。每逢结婚五周年、十周年,两人就会去影楼拍摄婚纱照,或在家中、旅游途中拍摄纪念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拍照早已不再是一件奢侈事,但施顺才仍选择用这种仪式,纪念一家人的故事。
车轮上的变迁
照片不仅记录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从另一面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在施顺才的家庭相册中,有一组照片记录了四十多年来施家关于车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施顺才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引发全家人的狂喜,争着与自行车拍照。当时一辆新的自行车要100多元,施顺才选择花20多元钱在堂子街旧货市场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施顺才十分爱惜这辆车,每周都要将车擦得锃亮。
20世纪70年代,施顺才一家与自行车合影
10年后,施顺才的小女儿施薇花了100多元买了一辆红色的飞鸽牌女式自行车。买车当天,施薇穿上了自己最爱的风衣,专门骑车去五台山拍照留念。
1983年,施顺才的大女儿出差游园时,看到景区里有一辆摩托车,特地买票排队坐上摩托车拍照。照片中年轻女孩朝气蓬勃,面对镜头甜甜地笑着。这样一张照片在当时足以羡煞旁人。
2011年,为了满足全家人的出行需求,施顺才一家首次购买汽车;2017年,又更新换代买了一辆新车。“当年买自行车的时候,已经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了,谁能想到我们家能开上汽车,还能有两辆?这日子是真的越过越好,将来还会过得更好!”
2011年,施顺才一家与汽车合影
从“两个轮子”演变成“四个轮子”,车轮的变化见证了时代变化的轨迹,也见证了每个普通家庭走向越来越好的小康生活。
资料来源:综合南京市档案馆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