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家面馆,深藏在南京明瓦廊的巷子里,从1963年开始营业,到如今已是第58个年头。
面馆的掌门人陈秀英,现已年逾九十。她怎么也想不到,当年因生活所迫而开的小面馆,如今竟成了南京的网红店;一碗小小的皮肚面,让她尝尽了人生百味。
陈秀英
小小面馆
撑起全家希望
今天的祁家面馆,在南京美食界享有盛名,店内每天人头攒动,但少有人知,陈秀英当初开店,完全是生活所迫。
1949年,19岁的陈秀英来到新街口同庆楼学做面点。
在那里,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老祁。
结婚,生子。
她和丈夫带着4个孩子与各自的父母一起生活,靠着每月总共55元的工资收入,勉强糊口。
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老祁生了病,不得不辞去工作。
“生活的担子一下子压在了我一个人的肩上。丈夫没有了收入,仅靠我每月的工资,完全支撑不起这么大一个家。思来想去,我决定凭借自己在同庆楼学的手艺,开一家面馆来维持生计。”陈秀英说道。
一番筹备后,面馆于1963年5月1日在大香炉小区正式开张营业,由于丈夫姓祁,面馆便叫祁家面馆。
自家住的小平房腾出一些空间,再在门口搭个棚子,就算是店面了。店里一切从简,一方炉灶,一个碗橱,四张桌子,简简单单,却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希望。
另辟蹊径
煮出“第一碗”皮肚面
一开始,祁家面馆只卖面条和馄饨,一碗面条一毛五,一碗馄饨一毛二。
陈秀英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和面、擀皮……“虽然辛苦,但能养活整个家,我觉得很满足。”
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会在外头花钱吃饭的人其实不多,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为了多卖几碗面条,陈秀英往往营业到夜里12点,等附近打牌的人来吃完宵夜才关门。
南京人爱吃盖浇面。于是,陈秀英另辟蹊径——把皮肚、肉丝、青菜、面条放在一起,一碗碗地单煮,发明出“皮肚小煮面”。
焦脆的皮肚吸足了鲜美的汤卤,一口咬下,满嘴鲜香。
南京城的第一碗皮肚面,问世了!
皮肚面
心怀感恩
生意越来越红火
忙忙碌碌中,日子过得飞快。没过几年,丈夫病逝,陈秀英一个人靠卖面条,慢慢将4个孩子拉扯大。
在她的印象中,日子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变好的。“当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店里的生意变好了。原因很简单,人们富裕起来了,口袋里有了钱,自然也舍得在外面下馆子了。”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房屋拆迁,祁家面馆搬到了张府园小区,社区居委会和邻居们都很照顾。面馆迁址重开时,水电、油烟油污排放等问题都是在居委会帮助下解决的;面馆开张后,来往人员嘈杂,但周围的邻居都给予理解和支持。
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面馆生意越来越红火,周围的许多人都习惯隔三差五地来吃碗面,甚至开始有人从浦口、江宁等地慕名过来。
陈秀英常提醒自己,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经营面馆。面馆从开业至今,一直都用大海碗装面,从未换过,要的就是味美量足;面条的价格涨得很慢,从最早的一毛五,涨到两毛,再涨到两毛二,到如今一碗皮肚面也只需十多块钱。
厚德兴业,百味人生
2000年左右,面馆再次搬迁,祁家面馆俨然成了一家店面崭新的老字号,大家开始亲切地喊陈秀英“祁奶奶”。让她高兴的是,随着网络的流行,面馆的名气更大了,许多来南京的游客都将它列为必去的“打卡点”。
如今的祁家面馆
如今,陈秀英已是鲐背之年,退居二线。从当初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起早贪黑到如今一家13口四世同堂实现小康,其乐融融,“在尝遍酸甜苦辣后,我更懂得了自力更生和心怀感恩。”
祁家面馆重新开张后,小女婿在门口挂了一块牌匾,上面写着:厚德兴业,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