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立交 见证南京人的“小康路”

发布时间:2021-03-25 00:05 来源:红色在线编辑部

  2020年6月5日22点,南京中央门立交桥开始封闭,启动大修,这也是它建成34年以来的首次大修。

  作为华东地区第一座立交桥,中央门立交桥于1986年通车时轰动了全城,不仅有效缓解了当时的交通拥堵状况,更成就了后来的中央门商圈。

  自中央门立交伊始,新庄立交、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等陆续建成。凌空而起的高架桥织就密集“交通网”,使南京人在“小康路”上越走越宽。

图片1.jpg

  中央门立交(网络图

  建立交迫在眉睫

  建桥,迫于当时的交通状况。

  “堵,是当时最大的问题。”年近九旬的石开云如是解释。他曾任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院长,参与了中央门立交的设计。

  原来,中央门立交地处中央门广场为城北交通要道,是市区通往南京化工厂、南京有线电厂、南京钟山化工厂、南京钛合金厂、南京罐头厂等中央门外工业区的主要交通道路。每日,数以万计的行人以各种交通方式,经由中央门广场到达目的地。

  南京长江大桥、南京火车站建成后,中央门广场又成为两地相接的必经之路,市公交1路、8路、10路、15路、33路等公交线路均通过中央门广场。

  从早到晚,中央门广场交通压力大,堵车严重,直接影响工人上下班,也影响外地来宁旅客的出行——这催生了立交桥的诞生。

  然而,城市立交桥的建造在南京乃至江苏省尚无先例,没有可以参考的资料,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四个方向都在这里交叉,转盘怎么设计,能不能承载这么多的重量全靠自己摸索。”石开云和设计团队压力很大。

  十万市民见证通车

  据石开云回忆,中央门立交从设计至定稿,共耗时近半年时间,期间一次次修改、调整,最终确立了三层式双环形的立交桥结构。

  早一天建成立交桥,中央门广场交通拥堵的问题便能早一天解决。“当年机械化水平比较低,工人都是加班加点的,三班倒。” 因家住在附近,石开云每天都要到施工现场看进度。

  1986年12月28日,历时八个月建造完成的中央门立交桥正式通车。据1987年出版的《江苏经济年鉴》记载,该工程总投资2480万元,桥梁每平方米造价为710元。

图片2.jpg

  1986年12月28日,中央门立交桥通车典礼

  通车当天,数十万南京市民蜂拥而来、聚集在桥下,只为率先一睹“立交桥”的风采。

  直升机在空中盘旋摄影,撒下彩色喜报;几只硕大的气球漂浮在空中,悬挂着“热烈庆祝”字样的巨幅标语;百辆新跃进汽车一字排开,从桥上声势浩大地列队通过,将典礼的氛围推向高潮。

  中央门立交的通车,使得交通通行能力提升了2-3倍。也是从立交桥落成的那一刻起,南京人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现代化大都市”扑面而来的迷人气息。

  造就中央门商圈

  交通的便利产生了集聚效应,中央门地区因此汇聚了大批商业体和居住区,很快成为当时南京继新街口、山西路以后的第三商圈。

  与中央门立交桥同一天竣工的南京商厦开业的时候人山人海,跟新百、中央商场一度成三足鼎立之势。

  中央门商圈除了不得不提的南京商厦,还有金桥、玉桥市场,其价廉物美的特征和批发型的销售模式风靡一时。

  在淘宝盛行之前,这里就是实体版的“淘宝”。

图片3.jpg

  金桥市场

  从衣服鞋帽到箱包,从文具到发饰.....一应俱全,多少南京人在这置办过年货。一到周末,两排档口间狭长的过道挤满了人,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中央门立交桥上,车辆来来往往,车水马龙;立交桥下,各类小吃店、小百货店、水果店……烟火气十足。

  一位在中央门附近担任过领导的老同志回忆说,当时他主抓街道经济、社区经济,立交桥下汇聚了众多商业网点,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旅客。上世纪80年代,一个店面年收入就达30万元。

  最辉煌的时期,中央门商圈曾创下每天30万的人流量、每年高达100亿的商品成交总额。

  可以说,中央门商圈的形成,中央门立交功不可没。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为满足越来越大的交通出行需要,新庄立交等拔地而起,跑出了城市发展的“快速道”。

  承载了一代南京人记忆的中央门立交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城市的变迁,见证着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巨大的变化,见证着南京人幸福的小康生活。

  参考资料:综合紫金山新闻、南京发布、南京日报、南京小资生活报道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