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24日,“麒麟门大战”打响。约摸十天后,汉口《救中国》周刊报道了这次战役,副标题用醒目的字体写着“新四军大展雄威”。
报道称,此次新四军长途奔袭消灭了伪军的一个连,让“南京的敌寇,害怕得很”“汉奸和傀儡见势不好,都想夹起狗尾巴溜跑”。
而这次被赞誉为中国军队“打回南京”的战斗,就是在江渭清的带领下完成的。
东进抗日 巧借军饷
江渭清是个老党员,从游击大队的传令兵到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跟随毛泽东、彭德怀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渭清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副团长,并带领着队伍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东进抗日。
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英勇作战,几次大大小小的战役都让敌人吃尽苦头,文章开头所说的“麒麟门大战”就是其中之一。
抗战时期的江渭清
其实,江渭清“巧”借军饷的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
初到苏南敌后,人地生疏,供给困难,这给部队的立足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限制。想到陈毅曾经说过“要打开敌后抗战新局,要学会解决人、枪、款的问题”,江渭清决定先从“款”上面下手。
原来,在指导队伍作战的同时,江渭清还有目的地进行了一番调查,国民党在小丹阳开办的实业银行引起了他的注意。
“经费困难,没法购买枪弹扩大队伍,我过几天想去找银行的董事们吃顿饭,借点钱用用。”江渭清找来搭档傅秋涛、钟期光,共商此事。
面对搭档的疑惑,江渭清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借用顾祝同(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搞个电报,要求银行借钱给新四军充当军饷以解燃眉之急。
众人听了这计划,连连点头表示可以一试。
1955年傅秋涛(左)、陈士榘(右)和江渭清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隔日,江渭清就请来了实业银行的几位董事前来吃饭。酒过三巡,江渭清才“言归正传”,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电文给董事们传阅。
“江副团长,拿一万现金出来有点困难,能否先付五千元?”董事们酒酣之际,一下子就相信了电文的内容。
“适逢国难当头之时,各有各的难处,就先付五千元吧。”江渭清见状,顺水推舟答应了下来。
董事们当场凑齐了五千元,交给了江渭清,并要求其例行打个收条备查。江渭清不慌不忙地以借足一万元再打总收条为借口,掩饰了过去。
这钱来之不易,毕竟国民党当局在要求新四军与鬼子拼杀的同时,又不肯按照约定发放军饷、下拨枪支弹药。
基于此,江渭清才想出了这种方法“借”军饷,维持部队的发展。
拿着五千元现金,江渭清喜滋滋地回到了驻地。想到新四军一支队的开销更大,江渭清与身边的人商议后,在第二天就给陈毅送去了一半。
主政江苏 敢说敢言
江渭清与江苏有着说不清的情缘。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奋战在江南敌后,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主政江苏,他都将全部心血献给这里。
1958年江渭清在南京与群众一起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建国初期,江渭清离开战斗了20多年的部队,来到江苏领导地方工作。刚解放的南京,百废待兴,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江渭清在南京市的领导岗位上不分日夜,辛勤工作。
这块土地上,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他出现在农民家中,问寒送暖;在炎热的盛夏,他来到高温的车间,送去清凉。
敢说敢言,一直是江渭清的风格。
1960年,毛泽东乘火车前往杭州视察,叫上了几个大区的省委书记,和他们研究有关农村工作的问题。自然,江渭清在应邀之列。
所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共食堂”问题。当时上上下下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办公共食堂有利于集体出工,可以节省粮食,节约柴草;另一种却认为,公共食堂的存在弊大于利,根本不适合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必须加以解决。
江渭清一直没有说话,不久前他到农村调查,发现了很多问题,是说还是不说?毕竟,有人因为这个问题受到了惩罚。
毛泽东与江渭清(摄于1956年)
但是,在毛主席面前必须说真话!
江渭清正在沉思,毛泽东点他的名了:“渭清,他们都发表意见,唯独你不发表意见,是什么道理?”
江渭清说:“不少同志认为办公共食堂怎么好,怎么好,我了解到的情况却是怎么不好。”
毛泽东点燃一支烟说:“那你就讲怎么不好嘛!”江渭清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把自己知道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
听完江渭清的一席话,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总理,他说得有道理啊!”周恩来点点头,表示赞同。
事后,中共中央经过反复研究,详细调查,作出了顺应民意的决定,全国农村的公共食堂相继取消。
晚年的江渭清
晚年的江渭清生活在南京,直至生命的尽头。病危时还不忘嘱咐儿子:“我还有一万块钱,你帮我交党费。”
2000年6月16日,带着对党的惦念,江渭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参考资料:《江渭清回忆录:七十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