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中共上海局向南京市委发出指示信,要求加强情报与策反,迎接解放军渡江。信中特别指出,要“利用国民党军队的演剧七队组织地下文工团”。
演剧七队,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下辖的一支演剧队,此时已脱胎换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革命文艺队伍。
队长李世仪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同时担任中共南京市委下属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艺术分委书记。
在他的领导下,演剧七队“借他的台,唱我的戏”,在南京文艺界开辟了全新阵地。
演剧队客串“情报队”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蒋家王朝摇摇欲坠,国民党军政机关纷纷撤逃。
李世仪以队长身份出面,召开会议稳定人心:国民党已自身难保,我们可以自己组织剧团,共产党来了后继续演戏。会议过后,全体成员一致决定留下。
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局局长邓文仪要求人员齐整的演剧七队到浦口前线为将士们举行慰劳演出。
这次演出是邓文仪向上级邀功的机会,也是对演剧七队的一次考验。李世仪决定将计就计,演一些不带政治色彩的节目,伺机深入部队搜集军事情报。
说来也凑巧,演剧七队的一名队员与该军参谋长是老乡,一名队员与该军文化教员是老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演剧七队参观了军事防务。从指挥所到各个阵地,从纵横的战壕到各个隐蔽的火力点,全都被队员们看在眼里。
国民党军队在浦口求雨山后的战壕遗址(现址无法查找)
还没等演剧队回到南京,情报就被以家属身份前去的队员率先送回南京,由李世仪向上级作了汇报。
敲响警钟 排演话剧《李闯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当天,南京文工团成立。其中,戏剧队由国民政府国防部所属演剧一队、七队和中国万岁剧团部分留宁演员组成,原七队队长李世仪任文工团团长。
前南京文工团全体同志
随着军管会和人民政府相继成立,熟悉城市工作政策、加强纪律教育,成了党员干部的一堂必修课。
为配合宣传教育,南京文工团决定排演历史剧《李闯王》。
阿英创作的历史剧《李闯王》
这是一部5幕8景的历史剧,剧本来自二野文工团,是流行于中原、华东解放区的演出本。
为了赶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上演,南京文工团突击排练,对剧本做了技术上的删节与压缩,把演出时间控制在三个半小时以内。
当时,南京市委宣传部对演出很重视,特派专人参加了文工团的动员大会,阐述了排演此剧教育干部的重要意义。
全团人员协同合作,夙夜匪懈,只用了二十多天,便把《李闯王》推上了舞台。
火热的7月,淮海路1号,《李闯王》举行了首场演出,宣传部组织各条战线上的干部前来观戏。
“千余人挤坐一起,如坠入蒸笼中。但观众秩序井然,情绪炽热。”时任文工团团长李世仪回忆道,“(演出后)观众纷纷来信,谈感想,表谢忱。”
观众的热情,鼓舞着演员们。他们在盛暑中坚持演出,通常需要提前两三个小时进入后台化妆,胡须、假发、长靴套袜、棉背心加上老布箭衣,装扮完毕,已是大汗淋漓。
经过三个多小时精神高度集中的演出,落幕后,演员们往往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瘫倒在椅上。
“但是在他们汗水纵横的脸上,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熠熠闪光的眼神,作为一个人民的演员,正在体验着过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创作愉快与幸福。”李世仪说。
酷暑中,文工团一口气演出了24场,场场爆满。一位作家在观看《李闯王》后,给李世仪写信道:“它讲了那么个道理,就是我们取得了政权后,不要给一道宫墙把民众隔开……”
新的人民政权初建之时,南京文工团用这样一出剧目,重温历史教训,为党员干部敲响警钟,获得空前好评。
“《李闯王》是南京文工团建团后第一个话剧剧目的演出,也是南京解放后第一个话剧剧目的演出。其演出盛况在这个城市是空前的。”李世仪说,“这是南京话剧运动史的新征途中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