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相继结束,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终于饮马长江。
南京这座古城,又一次站在了战争的前线和历史的转折点上。
城内,国民党政府上下,人心惶惶,行政院长孙科以“在敌人的炮声之下,无法办公”为由,执意将行政院迁往广州。
而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却显得相当镇定,当时,南京卫戍司令部特意成立了一个南京城防委员会,对南京城的防御,作了精心的安排。
张耀明曾吹嘘说,“在强大的兵力守备之下,加上优势的海、空军有效的火力支援,这样就可以使南京固若金汤,转危为安”,最后达到“大举反攻,聚歼敌人之目的”。
在国民党的防御计划中,南京北面的防御重点在于“三浦”地区。这里地势险要,素有 “金陵门户”之称。
金陵门户
“三浦”是江浦、浦镇、浦口的合称,江岸线长达40余公里,与南京城区隔江相望。
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前,“三浦”地区是国民党政府唯一一个位于长江北岸,并且重兵把守的军事据点。
驻扎在这里的,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第28军。该部队换防“三浦”地区后,立即通过保甲长,强迫当地人民为他们构筑工事,谁家要是不去人,一天就要罚一斗大米。
很快,第28军便依靠起伏的丘陵地形,建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一座座山头上,遍布着弯弯曲曲的交通壕和大大小小的明碉暗堡,江浦、浦镇、浦口三个城镇互为犄角,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区。
1949年3月,刘秉哲接任国民党第28军军长。他拍着胸脯吹嘘,“三浦”是“铜墙铁壁”,足以抵挡共军的进攻。退居幕后的蒋介石,也特地给第28军写信打气。
“三浦”宛如国民党的一颗钉子,突兀地钉在江北。人民解放军要渡江,就必须拔掉它。
“序幕”掀开
承担解放“三浦”任务的,是人民解放军第35军。根据敌人的布防情况,第35军制订了先打江浦、浦镇,再直取浦口的作战方案。
“三浦”战役前夕,解放军在江浦城北举行誓师大会
为了确保战斗的胜利,第35军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来自北方的指战员们,为适应水网地区作战,向群众借来木盆,坐在木盆中,练习划船;担任攻城突击的连队,建造了县城模型,研究爆破技术,熟悉进攻路线;侦察部队则展开缜密侦察,有时化装潜入实地勘察,有时寻机抓俘虏讯问,更多的情报,则来源于人民群众。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清脆有力的电报声,从安徽肥东县瑶岗村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内传出,飞向长江北岸:
“各集团于二十日至二十一(马)日夜发起渡江作战后,必须准备克服敌之层层抵抗,以达到占领南岸,尔后更须有准备突破敌之无数反击和增援,以达成渡江作战任务……”
这一天,“三浦”战役正式打响,掀开了解放南京的序幕。
激战“三浦”
珠江镇是江浦县政府所在地,城墙高厚,工事完备,四周密布着水网和低山丘陵,易守难攻。
为了快速突破珠江镇的城墙防御,负责主攻的103师307团和309团展开攻城挑、应战,比拼谁能最先攻进城内。但战斗中,两支队伍采用炮击、炸药包爆破,乃至用山炮抵近平射的方式,都未能轰开突破口,进攻一度受挫。
最终,307团转移攻击方向,集中炮火进攻城墙相对较矮的东北角,趁敌人火力被压制时,战士们迅速以架设云梯登城的方式,成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第307团1营3连,成为最先攻进城内的部队。激烈的攻城战后,整个3连只剩下了不到30人。
21日拂晓,江浦县城终获解放。
此时,第35军104师正在攻打浦镇,一旁的103师在解放江浦县城后,接到命令,立即直插浦口。
为避免覆灭的命运,国民党守军慌忙撤向浦口车站,纷纷登上渡轮,逃往下关。
到4月23日凌晨,“三浦”地区全部获得解放。
随着南京的北大门洞开,第35军具备了进军南京的最佳出发位置,解放南京的号角吹响了。